近日,理學院鉍科學研究團隊采用獨特的頻率上轉換檢測方式,實現了乏氧腫瘤在體檢測的新突破。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Sensors and Actuators B》(SCI I區,IF:5.667)。
癌癥是目前影響人類壽命的主要因素,對癌癥的治療,除了手術以外,通常采用放療或化療的治療形式。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缺血缺氧腫瘤,即所謂的乏氧腫瘤對放化療敏感性較低,從而造成放化治療療效降低甚至無效。因此,在放化療之前,對腫瘤缺氧程度的評判顯得尤為重要,其中檢測腫瘤缺氧標志物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評判腫瘤缺氧程度的方式。在眾多乏氧腫瘤標志物中,硝基還原酶在大部分缺氧腫瘤中能大大表達。繆教授團隊通過采用近紅外熒光染料為發光報告中心,加以硝基還原酶檢測基團修飾,得到了近紅外光學響應的檢測探針,通過獨特的頻率上轉換檢測方式,得到了極低的檢測線和較高的信噪比,實現了對乏氧腫瘤在體檢測新的突破。該種檢測方法試劑制備簡單,對檢測儀器要求較低,可快速對乏氧腫瘤進行判別。該成果有望進一步應用于生物醫學檢測領域。
研究第一完成人為李鈺皓副教授,他聚焦生物納米材料、分子影像與納米診療、有機小分子生物傳感器等領域的研究,目前在J. Am. Chem. Soc、Nanoscale等國際知名期刊已發表SCI論文30余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的1篇(ESI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大于5的6篇。
鉍科學研究團隊在繆煜清教授帶領下,主要從事鉍元素以及納米生物醫學與材料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當前研究聚焦納米診療、抗癌藥物、抗菌材料以及光電催化等方面。

研究原理圖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5400519302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