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由新民周刊社、校黨委宣傳部主辦、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承辦的“新民周刊進高校”系列論壇上海理工大學站在格致堂201舉行。論壇以“《流浪地球》背后的‘硬核’思考”為主題,由新民周刊副主編楊江、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柳珊、新民周刊記者孔冰欣、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夢媛擔任主講嘉賓,版藝學院美術系教師李鑫為主持人,上理師生及社區的居民積極參與,版藝學院黨委副書記張煒出席了本次活動。
“科幻機器人電影是現代社會的神話與史詩。”柳珊教授跳出《流浪地球》電影本身,聚焦科幻機器人電影,做了主題為“機器人電影中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危機”的報告。柳珊談到,電影既具有科學的內涵,又具有技術的基礎。它以電影為載體,以技術為支撐,而科幻機器人題材的電影是科學和人文最為緊密的結合。
孔冰欣以“媒體視角下的科幻文學”為主題闡述了科幻文學發展史和科幻對現實生活的作用,談論了科幻文學中,科學、文學、哲學三者的關系。她認為《流浪地球》開創了類型電影的新紀元,但科幻不能等同于科普,觀眾不應該只用科普的態度來禁錮框限科幻。科幻與想象更像是一種載體,幫助讀者進入創作者構建的系統之內,從而對現實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她呼吁,我國的科幻小說應當打造本土氣質,傳播中國故事,展望科幻未來。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夢媛著眼電影本身,以“《流浪地球》背后的科學哲學問題”為主題讓同學們從科學哲學角度理解什么是科學。科學哲學家認為科學來源于經驗,來自人的五感;流行的科學觀點歸納主義認為科學來自于觀察;演繹主義則認為科學始于猜想。她告訴同學們,科學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科學也必然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不能科學崇拜。
隨后,師生們進行了積極深入的互動交流。同學們踴躍提出自己的疑問:“如何反思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人是否還是宇宙的中心?在科技的發展下,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嘉賓們指出,無論人是否是宇宙的中心,人類的行為都體現出人的一種姿態——即使人類是宇宙的中心,也不代表要為了短淺的利益犧牲周圍其他的事物;人類應該時刻保持謙卑之心。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同學們對科學、宇宙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新民周刊進高校”系列論壇進高校活動,為相關專業的同學提供了極好的學習機會,實現了與媒體的零距離接觸。豐富的內容讓大家獲益匪淺,不但豐富了理工科學生的文學和哲學知識,還擴展了文科學生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讓同學們對科學、文學、哲學的關系及科幻小說發展史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大家認識到科學和文學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輔相成的。正如習主席在全國創新科技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是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在科學發展、技術進步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時刻對潛伏的隱患保持警惕,進行反思。只有學會用正確的眼光看待科學技術,我們的科技強國之路才能暢通無阻!

新民周刊記者孔冰欣做報告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柳珊做報告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夢媛做報告

論壇現場
供稿:版藝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