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里活躍著這樣一支教師團隊,在學校層面,他們承擔著面向全校的電氣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每年覆蓋學生三千余人,團隊成員共獲得“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十幾余次;在個體層面,他們耐心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共摘得高含金量的全國性獎項33項、省部級獎項百余項。無論是在三尺講臺,還是課外時間,團隊都努力呵護每位學生的成長,用心焊接人才培養“電路”。他們,就是機械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教師團隊。
會“移動”的辦公室讓課后答疑不下線
如果你想選電氣系開設的《模擬電子技術》,必須在選課系統開放的第一時間,就掐著表進去“秒殺”,晚點可能就選不上了。這個場景相信很多同學們都不陌生,也側面反映了“電工電子”基礎教學團隊的教學魅力。
從《模擬電子技術》,到《電工與電子學》、《電路原理》、《數字電子技術》……電氣系基礎教學團隊負責全校的電氣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開設的多門專業基礎課程是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半數以上的任課老師獲得過“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
除了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任課老師們還搞起了“移動”辦公室,也就是說老師們都不去學院坐班,而選擇教學樓就近的教室進行答疑,為剛剛開始接觸電氣專業課程的同學們提供更及時、更方便的幫助和指導。對此,電氣工程的張同學深有感觸:“在課程的當天,辦公室就一直會有老師在,如果上課時有一部分知識沒有理解,下課就能直接去旁邊的辦公室請教老師,有利于我們及時地消化新知識。”
三次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的劉牮老師更是緊跟時代潮流,為同學們開設了網上教學平臺,進一步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有的時候學生后面還有別的課,不能及時來辦公室討論,為了方便給他們答疑,我就開設了這個網上平臺。學生有什么問題就直接在上面問,大家一起討論,我也會把自己的解答寫下來拍給他們?!?/p>
創新培養模式讓社團“直通”實驗室
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特等獎、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一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方面,電氣系幾乎每年都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十來年間,斬獲國家級榮譽33項,刷新著各類比賽的全校最好成績。
這支創新創業的“超強戰隊”每年指導學生近百人,形成了團隊指導創新創業的“品牌效應”,指導老師夏鯤連續6次被上海市教委評為優秀指導教師,并于2016年被授予上海市育才獎。由于突出的創新創業成績,學校今年還將承辦2019年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上海賽區的比賽。
“樹立環境啟發下的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模式很重要,簡單地說,就是要營造起良好的學風和創新創業氛圍。”電氣系系主任夏鯤老師說,EE-CUSP社團的成立和運行就是舉措之一,對電力電子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聚集在社團中一起準備比賽、做項目,有進一步興趣的同學還能由此加入現代電力電子實驗室。EE-CUSP社團社長李翔解釋道:“其實是用學生社團的影響力打消許多同學對‘實驗室’的畏懼心理,通過‘學生社團-本科生實驗室-研究生實驗室’這樣階梯式的結構,提高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往年有一半參與競賽或項目的本科生選擇保研、考研?!?/p>
在學生團隊內部,也形成了本碩貫通的模式。學生李涵是全國科研創新競賽的“獲獎達人”,本科期間他就在團隊老師的指導下創立了航空科技公司,“當發現學弟學妹的項目遇到瓶頸時,我也會幫忙推進,更多的是分享自己的比賽經驗,通過方法的講述讓同學們少走彎路,大家在一個融洽的創新創業環境里就能快速成長。”
聚焦人才培養“電氣精神”在傳承
良好的“傳幫帶”是電氣系教師團隊的傳統。2014年入校的袁慶慶老師就十分感謝給了她許多幫助和指點的王楠老師?!巴蹰蠋煏埼胰ヂ犓恼n,下課后根據聽課筆記幫忙梳理上課的難點、重要的知識點,一起探討授課技巧。在我整理、構思完自己的教案以后,王老師還會不厭其煩地聽我講課,并再給出改進的建議。”正是在這樣點點滴滴的耐心指導下,袁老師也成長為一名十分優秀的老師,去年還獲得了校課程教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此外,在傳遞的也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生生不息的工作熱情。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團隊的老師們來說,暑假里整段的時間都是“奢侈”,夏鯤說:“假期是備賽的黃金期,基本幾天一場比賽,整個暑假就被鋪滿了。特別是有實物演示的,比賽中出現任何閃失都會失敗,所以作為指導老師,從基礎訓練到裝置設計,每一個細節都要關注到?!?/p>
在一些人看來,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是一項需要搭上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苦活,但團隊的老師們卻樂在其中。“競賽的題目都是圍繞社會上的工程熱點,跟實際結合得很緊密,學生能夠通過競賽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想到這層,我們就覺得充滿了干勁,再困難的時候都沒有想過放棄”團隊的謝明老師說。
從基礎教學團隊、專業課老師,再到創新創業指導團隊,電氣系教師團隊的每位老師都滿懷熱情,正是這些人才培養的熱情匯聚成了“電氣精神”,在一代代傳承中續寫著電氣系新的輝煌。
封面圖:王博
文:李卉云、白一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