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修跑道,去南北極建賓館……”這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來自我校土木系陳有亮教授的腦海里。土木工程看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在陳老師的世界里,“我們在房子里睡覺,在路上行走,在教室上課,在辦公樓工作……都離不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
這樣一位對土木工程抱有全方位熱情的老師,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既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也要接地氣”是他一貫的主張。在他看來,培養(yǎng)國際化的實踐型人才是一所大學應有的教研目標。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陳老師拿下了2018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理工大學第十五屆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2016年上海理工大學優(yōu)秀就業(yè)指導師等多項榮譽。
培養(yǎng)學生主打“國際范”
每年學生入學時,陳老師就會提出一個“莫名其妙”的要求——雅思考上6.5,從此,他的學生們就開始走上了考雅思的“不歸路”。說來奇怪,為什么這位老師不是規(guī)定學生每周該看幾篇文獻,讀幾本專著,而是給他們的英文能力提出硬性要求?“做研究一定要讀外國文獻,因此首先要做到‘看外文要像看中文一樣’才行。”陳老師笑道。
“現(xiàn)在國內(nèi)國外一體化,一定要有國際化的背景和視野。所以我也鼓勵學生到國外去,我的博士生都是百分之百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陳老師說道。如今我校與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柏林工業(yè)大學等多所國外大學開展了人才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陳老師每年都會派兩到三名博士生,到國外培養(yǎng)兩到四年。“我申請亞琛工業(yè)大學博士的時候,主要也是陳老師幫忙推薦的。”2016級研究生李玉成同學在回憶自己的申請經(jīng)歷時說道。
關于為什么陳老師如此注重國際化,他耐心地為我們解釋了原因。如今人工智能發(fā)展水平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引領我校土木工程學科發(fā)展十分重要。比如在邊坡預警研究方面,為保證路基穩(wěn)定,需要將路基兩側(cè)做成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因此在進行一項工程時,需要對這種“邊坡”進行預警,才能保證工程的安全性。雖然陳老師團隊的理論模型研究成果顯著,但通過引入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Rafig Azzam教授團隊的“無線傳感器和通訊技術”,才將研究成果與實際的工程預警更好地結合起來——無需人工現(xiàn)場測量,只需將儀器放在現(xiàn)場,就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接收現(xiàn)場信息,再通過模型計算,進行邊坡預警。通過國際化合作,既讓我校土木工程邊坡預警方面的研究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又為同學們搭建了一個國際化研究共享平臺。

陳有亮老師指導學生
把課堂“搬”到項目現(xiàn)場
土木工程是一門極其復雜的學科,項目在施工時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復雜地質(zhì)條件,因此僅僅在課堂上坐而論道是遠遠不夠的。陳老師會緊密對接行業(yè),一旦有接收學生參加的實際工程項目,陳老師一定會帶著同學們前往。
在一次申通公司的隧道施工項目中,陳老師與一群學生頭戴安全帽,下了工地。“小黃帽”們走走停停,時而散開,各自觀摩施工現(xiàn)場,時而匯聚,聽陳老師“現(xiàn)場”授課。他在工地為同學們講解了“振動”為地鐵施工帶來的不良影響,詳細地講述了周圍地鐵與車輛來回產(chǎn)生的振動是如何影響隧道開挖時周圍的土體與地下水,從而影響隧道的安全性,在這個基礎上再告訴學生們該采取什么保護措施,隨著施工的深入,也讓同學們體會了越來越復雜的施工環(huán)境……“陳老師經(jīng)常帶著我們參加實際的工程項目,”已經(jīng)畢業(yè)的周雪蓮同學在回憶陳老師帶自己參加三門路地下變電站項目時說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向陳老師或者項目總工咨詢我們不清楚的問題,并且陳老師也會指出項目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總之,與老師們共同攻克課題的經(jīng)歷讓我迅速成長起來,學生時期的項目實踐也為我進入這個領域工作搭建了一座橋梁。”
這種實地教學讓陳老師的學生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上得了實驗室,下得了施工工地”的實踐型選手,這也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提供了寶貴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

環(huán)建學院陳有亮老師
為“小”教室賦予“大”格局
視頻中畫面混亂,臺下的同學們表情嚴肅,背景音樂令人緊張不安……這是陳老師在課堂上介紹滑坡崩塌的一幕。“前幾天剛剛遇到一名日本教授,他告訴我這是日本目前為止做的唯一的大型滑坡崩塌現(xiàn)場試驗。工程邊坡崩塌破壞非常復雜,很難對破壞模式進行分析和預報,因此這次試驗并沒有按本來設計的路徑進行滑坡和崩塌,大量巖土體滑向觀看的人群,造成了31人被埋的局面。”陳老師用一個視頻介紹了“崩塌”這個概念,鮮活的實例讓知識點變得更直觀,震撼的畫面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滑坡崩塌預報的復雜性。當學生們還沉浸在視頻中時,陳老師話鋒一轉(zhuǎn),講起了我國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一帶一路”,介紹起了我國在一帶一路和高速鐵路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崩塌和滑坡等問題。
在陳老師的課堂上,這種情景時常發(fā)生。陳老師上課的PPT很簡單,沒有豐富的顏色和多余的動畫。但是他講起課來,卻不僅僅局限于PPT的方寸之地,每每聊到一個知識點,他就開始拓展,從閃電到三峽大壩……他用各種各樣的小案例吸引學生注意。不一會兒,又上升到了“中國建造”這個大話題,臺上講得滔滔不絕,臺下聽得津津有味。
“我喜歡在教學過程中也強調(diào)思政,將課程與科研、工程實踐、國家發(fā)展和國家命運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擁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陳老師說道。
文:王臻平
圖: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