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許沒有聽過“假肢矯形工程”這個專業,但這門醫工交叉的學科卻和廣大殘障人士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自從成為了上海理工大學首屆假肢矯形工程專業的學生,“康復精神”的種子便扎根在了醫食學院研究生孫金悅的心中。孫金悅積極進行假肢矯形科研項目的研究、加入“大學生講師團”、投身志愿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踐行“康復精神”。
從康復研究出發,感悟康復精神
“做康復研究,最基礎的還是假肢矯形”,孫金悅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學康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直在進行“步態跟隨式仿生智能假腿的動力學與控制方法研究”,他們發明了國內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壓智能仿生膝關節。為了打破進口產品對市場的壟斷,不再讓二十萬起價的進口假肢成為功能障礙者唯一的選擇,研究中心自課題申報至今也已走過三個春秋,產品歷經三次迭代,不斷靠近他們“讓佩戴這個假肢的功能障礙者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的初衷。
對于學生來講,憑借著自己的力量來制作實用型假肢,在實際的項目進展中存在著很多困難。加工上的難題、設計與樣機的差別,都曾困擾著孫金悅和項目組成員。為此,他們不斷更改方案,完善樣品,先由項目成員在校園的不同場景(平地、上坡、下坡、草地等)完成測試,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并提高舒適度、調整靈活性,之后再在功能障礙者身上成功測試。由上海假肢廠給出的檢測報告,證明了他們的研究項目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上的產品要求,項目也獲得了“兆易創新杯”第十三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
以“中國說”為契機,闡述康復精神
“在過去,做胃鏡是很痛苦的事情,現在多了一個更為輕松的選擇,人們只需吞服一顆小小的膠囊機器人,15分鐘精確無死角,無創無痛無交叉感染……”演講臺上,孫金悅和團隊成員正如數家珍地介紹道,“這就是全球首個應用于臨床的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除了這,我們還歷時15年,研制出‘Firehawk火鷹——全球首個藥物靶向洗脫支架系統’;歷時10年,研制出‘Rega心系列起搏器’,只有1/6個雞蛋大小。是什么讓中國的醫療器械實現質的飛躍?對細節的追求、對創新的堅持、對服務人類健康生命的信念!”
從去年12月開始,“大學生講師”是孫金悅擁有的嶄新身份。從校級選拔賽的復賽,到首屆長三角地區高校“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邀請賽的決賽,孫金悅和團隊成員一行四人,均以第一名的成績在大學生講師隊伍中脫穎而出,為師生們呈現一場場精彩絕倫的“醫療器械中國說”。
“傳道授業解惑者可以不僅僅是老師,作為學生也能走上講臺,通過不斷地自我學習與打磨,從專業背景出發,以思政教育為引領,肩負起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責任,薪火相傳,為更加年輕的一代闡述康復精神”,孫金悅說道。在他看來,無論自己深處科學嚴謹的實驗室還是熠熠生輝的舞臺,都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醫療器械行業、體會和踐行康復精神。
在志愿活動升華,踐行康復精神
從本科階段開始,孫金悅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各個社區及醫院,近兩年登記在冊的志愿服務時間達到了356個小時。“一開始,我參與的也是一些比較普通的志愿活動,比如在新華醫院做一些導醫服務等。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社會更缺少的是專業性的志愿者,專業志愿者的受眾更廣,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還可以向他們傳授一些知識和技能”,孫金悅感嘆道。
近兩年,他累計服務超過25所中小學、12個街道、5000余人次,“讓小朋友們邊玩邊學,并能應對突發事件,他們很開心學,我也很開心教”。上海理工大學應急安全志愿者服務隊負責人是孫金悅的另一個身份,他經常聯合學校青志協的志愿者、校紅會急救隊員、軍旅團的退伍大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服務更廣大的人群。
在孫金悅看來,康復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需要敬業、精益、專注以及創新。“無論是康復醫學還是康復工程都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技術密集的學科,作為康復事業中的年輕力量,這要求我們對自己的專業領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對每件產品、每個研發過程都精益求精,在一個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真正的康復不應該只是跟隨,而是自我創新,讓中國的康復創新也能夠影響世界。”
“熱心,耐心,細心”——這是孫金悅所理解的康復精神。“從十多年前喻洪流教授做出的第一代假肢,到現在的第三代高精度控制假肢。康復精神就像引路的明燈,指引著我們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一代代的康復學子薪火相傳,必將走得更深、更遠。”
文:白一清 李鴻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