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不僅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當前,上海理工大學正處在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關鍵時期,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必答題”,也是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必選項”。
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0月7日上午,學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擔當作為”專題集中學習。校黨委領導班子圍繞“堅持立德樹人,推進三全育人,培育時代新人”主題開展第7次集中學習研討。機關和教輔部門聯組學習第3、6組處級干部一同參加學習。
學深悟透聚共識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黨委副書記、校長丁曉東結合參加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宣講經歷,深入導學了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議精神。他指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九個堅持”的概括,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培養“六個下功夫”的工作要求,構建具有上理工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養新時代黨和國家需要的一流人才。
作為一所擁有百年工程教育辦學歷史,享有“中國制造業黃埔軍校”美譽的高校,學校在堅持立德樹人,培養高水平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理工特色。黨委書記吳堅勇在主題發言中指出,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育人工作呈現上下聯動、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學校推動形成長三角工程德育聯盟,構筑了高等教育區域發展戰略優勢;學校將“工程德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打造以思政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為支撐、專業課為輻射的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理工類高校德育新模式;學校以抓“全員育人”為著力點,發揮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管理干部、后勤服務人員等各方力量,不斷增強育人合力。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要堅守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導向,以獲批領航計劃整體高校為契機,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人才培養質量是地方高校的生命線,這牽涉到立德樹人的成色。副校長張華結合一流本科教育在主題發言中指出,要以高度的責任心、使命感,堅持立德樹人使命任務,把“以本為本”作為根本目標,推進實現“四個回歸”。當前要全面落實好學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建成一批一流本科專業,系統整合校內外協同育人資源,傳承好學校優良教育教學傳統,不斷提升學校立德樹人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任務,這是一個新的時代命題。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磊結合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在主題發言中講到,“時代新人”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提出的育人目標。要從素質構成、精神狀態、使命擔當三個維度科學把握“時代新人”的內涵和要求,高校培育“時代新人”要注重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用文化涵育心靈、成風化人,要抓住主體、用好方法、創新手段。
通過主題教育的專題學習,黨委領導班子進一步提高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站位,統一了對立德樹人使命任務重要性的認識,也進一步找準了人才培養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在理論高度、學理深度、實踐維度等方面碰撞出了許多火花。
聚焦難點出實招
加強工程德育引領,有效提升新時代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教務處處長朱堅民介紹說,學校秉承百年工程教育優秀傳統,以校本文化整合建設為切入口,將工程倫理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每年通過組織以莊松林院士為首的各學科帶頭人為新生講述《工程導論》和為學之道,聘請企業工程師指導學生創新實踐等,將工程倫理道德融于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等課堂教學全過程,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將專業知識傳授與道德品行培養緊密結合。另外,學校推出面向全校學生的“中國系列”課程——“智慧中國”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團隊由校內外院士、專家學者、杰出校友等人員組成,至今已經舉辦7講,有效提升了工程人才的中國道路自信和行業發展信心。
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政“金課”
學校獲批首批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高校,通過積極組建工程德育教學試點團隊,至今已開設19門課程思政教改項目課程;學校以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為契機,推動嵌入式思政課教學改革,開展示范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建設優質在線課程等形式,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學校率先推動兩支隊伍(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優勢互補,兩個課堂(第一、第二課堂)有機結合,先后獲評上海市思政教育創新平臺建設項目、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等,走在上海市高校前列。
“大學生給大學生上思政課”,充分發揮學生在育人中的主體作用
學工部副部長周濤介紹說,學校推出“新時代?中國說”思政課新模式,選拔大學生講師走上形勢政策課講臺,立足自身專業背景,向大學生講述所學專業、所在領域的發展動向和自身專業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所能帶來的貢獻,讓大學生感受學科和專業發展中的家國情懷、科學思維、人文精神、使命擔當。這種“大學生給大學生上思政課”的形式,激活了以往在教學中略顯被動沉默的學生群體,不僅實現了學生的自我教育,更通過朋輩教育實現了思政教育的全覆蓋。學校更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為契機,深入推進長三角工程教育聯盟建設,聯合江蘇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5所聯盟高校,舉辦長三角高校“新時代·中國說” 大學生講師邀請賽。此舉不僅成為學校推進“三全育人”的重要創新和生動實踐,也發出了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的上理強音。
下一步,學校將扎實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建設,以領航項目輻射全校,推動形成“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格局。接下來將建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構建7個課程思政領航學院、24個特色改革領航團隊、180門精品改革領航課程。到2020年,打造2個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成100門課程思政專業示范課、培育100名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名師,課程思政教育模式覆蓋100%本科生。并打造體現理工院校專業特點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覆蓋100%專業,100%教師,100%學生。以及落實教材統編統用制度,出版20本課程思政建設教材。

學習研討現場
供稿:黨委宣傳部
文:王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