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關不嚴實”“燈管一直在閃”“地磚裂了”……每天早晨七點左右,后勤管理處維修部主任王維海老師就已經坐在辦公室里,查閱上海理工大學后勤網絡報修系統中的報修進度與完成情況,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后勤維修人員的任務是什么?是燈要亮,水要通,保障一切正常運轉!對于王維海來說,他的工作就是做好點點滴滴,讓大家的校園生活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最近,王維海榮獲第四屆“上海高校后勤標兵”(綠葉獎),他和上理所有的后勤人一樣,像一片片綠葉,努力為上海理工大學打造出滿園春色!
“后勤‘老法師’,常懷新熱情。”
在后勤崗位工作了15年的王維海,是大家口中“專門處理疑難雜癥”的“老法師”。這些年來,他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他也不“關機”,急修電話不分晝夜,甚至還在深夜趕往維修現場。
前不久,后勤網絡報修系統收到了來自學生工作部(處)的一條報修信息。原來是學生工作部(處)門口的花崗石板出現了多處壞損,而這個問題卻讓后勤維修人員“一個頭,兩個大”。因為若將所有花崗石換掉,工程量較大,將造成一定的浪費,工程時間較長,也將影響師生正常的工作與學習。在大家難以拍板的時候,王維海帶領大家擬定了初步方案——在美觀與經濟的權衡之下,選擇僅將出現損壞的花崗石板進行切割,換成相似石板。然而,下班回家后,王維海卻遲遲沒有放下心,因為花崗石板出現壞損的主要原因是停車時的撞擊,所以僅僅將石板換掉仍舊“治標不治本”。因此,這位“從不關機”的“老法師”在家中苦思冥想,決定繼續減少新裝石板面積,用成本更低的水泥防撞臺階填補空缺,這樣也徹底解決出現壞損的根本問題。“對于后勤來說,既要修,更要修得合理。我們要有‘主人翁’的態度,站在學校的角度、站在師生的角度去考慮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用最周到的服務給予大家方便。”王維海說道。

王維海和同事在維修一線工作
“信息多跑路,師生少跑腿。”
“從前報修靠阿姨每天走一走,如今報修靠自己在APP上‘吼一吼’!”在王維海的不懈努力下,“上海理工大學后勤網絡報修系統”終于在2018年11月上線,到目前為止收到報修信息已有1萬余條,從此上理后勤信息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如今,師生可在移動終端上進行24小時“移動”報修,并上傳故障現場的圖片,后臺則可以對維修進行監控管理與追溯,“報修難”“維修不透明”“維修責任不清晰”等問題迎刃而解。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這個系統在解決各種“小問題”上,就發揮了“大用處”。學校堅持問題導向,即知即改,開展了“掃樓”行動,通過對學生寢室、教室、公共區域等逐一排摸,把遺留的維修問題‘掃干凈’。“您的維修需求已接單”“維修部正在派單”“師傅正在維修”“維修已完成”……師生在這個系統中,可以實時了解維修進度,后勤維修部也能通過這個系統,不斷提高維修效率和服務水平!
現在的后勤網絡報修系統還變身“萬事通”,成為了師生心中的“小棉襖”。就像王維海說的,“后勤人既要有技術,更要有態度!”這個平臺,也讓更多師生看見了后勤人的“暖心態度”。當平臺還在試運營期間,就收到了一位“耳釘女孩”的求助。原來我校的于穎同學有一副心愛的耳釘不小心掉進了床縫里,既沒力氣,也無工具,于穎在無助之下,嘗試在后勤報修系統中尋求幫助。沒過多久,“后勤大叔”就打來電話,了解情況后帶著探照燈等工具,幫于穎把耳釘找了回來。“找耳釘這件事情雖小,卻讓我們獨自在外求學的上理學子感受到了來自后勤、來自學校的‘大溫暖’!” 于穎說道。

第四屆“上海高校后勤標兵”(綠葉獎)獲得者——王維海
“建好小家庭,服務大家園。”
舞臺上鋪滿了彩色氣球、墻壁上懸掛著各式各樣的燈謎,大家圍坐在一起,猜著燈謎,歡歌笑語……在2018年的年末,上海理工大學非編制職工聯合工會(以下簡稱“聯合工會”)為大家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迎新年聯歡會。每個工會小組都精心為這次聯歡會準備了自己的節目,獨唱、合唱、書法表演……節目精彩紛呈,氣氛熱鬧非凡,在寒冷的冬季里,聯歡會將每一位來校務工人員的心緊緊連在一起,也溫暖著他們每一個人。
早在十年前,王維海就推動成立聯合工會,使之成為了上海高校最早成立的非編制職工聯合工會單位之一。他深知“鐵打的后勤,流水的來校務工人員”,因此只有打造一個“溫馨家庭”,才能讓大家有組織、能團結,有信任,能互助!從最開始的制定章程、召開成立大會,到如今夏季“送清涼”、冬季“送溫暖”、學習有“激勵計劃”、休息有“療休養計劃”,聯合工會不斷為來校務工人員們謀福利、促成長,使得他們成為在工作崗位上能獨當一面的骨干,成為愛校如家的主人翁,成為幸福感漸漸“爆棚”的上理人。今年是后勤維修部電工班班長游佳兵來到上海理工大學的第十年,也是他加入工會的第十個年頭。“在這十年里,我受到了王維海老師的悉心教導與鼓舞,也十分喜愛與同事們在工作中共同努力、在生活中互幫互助的氛圍。后勤就像一個小家庭,給予我來自大家的溫暖。尤其是在去年工會舉辦的迎新年聯歡會上,我還獲得了‘學習標兵’的榮譽稱號,這是對我以往工作的肯定,也將激勵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不斷奮進!”他說道。從“初級維修電工”到“高級維修電工”,再到通過專升本考試,成為上海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大一在讀生,他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的就是更好地服務上理師生。
第一食堂主任趙亞軍是第一批加入聯合工會的后勤人。在聯合工會成立初期,他跟著王維海一起跑遍各個校區,鼓勵大家加入工會。他告訴記者,最開始在大家毫無經驗的情況下,是王維海的那一句“什么都別怕,這是第一步,以后會更好的!”給了自己極大的鼓舞。最開始不會組織活動怎么辦?王維海會將方案做好,再分配到個人!“王維海老師帶領我們組織和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帶領我們一起建立這個‘小家庭’,帶領我們將‘上理日子’越過越好!正因如此,大家也越來越熱愛這份工作,熱愛上理!”趙亞軍說道。
當受到同事們的夸贊時,王維海卻反復說道,“我只是在領導的支持下做了應該做的工作。我只是一片小綠葉,其實廣大的后勤人有很多表現優異、默默奉獻的人,他們都是一片片綠葉,整個后勤仿佛就是由這一片片綠葉組成的森林!”
其實,王維海就是上海理工大學所有后勤人的一個縮影,他們在工作中“用力、用腦、更用心”,下足“繡花”功夫,用一片赤誠之心,讓后勤管理更加精細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也讓我們美麗的上海理工大學郁郁蔥蔥,溫暖如春。
文:王臻平
圖: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