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91干干干_4K全集在线观看

搜索

上理人物

【上理封面人物】劉寶林:用科學+藝術演繹課程思政“協奏曲”

2020-06-10 3335 文: 圖: 編輯:

“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不是音樂家創作的,而是出自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之手。他1919年至1920年間在巴黎創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難》……”聽到這里,大家可能以為這是一節音樂鑒賞課,事實上,這是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院長劉寶林教授“現代儀器分析”的課堂。將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和人文素養相融合,劉寶林教授用“科學”與“藝術”的二重奏撥動學生的心弦,培養有人文情懷和藝術素養的卓越工程人才。而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醫食學院的其他老師也都積極參與課程思政改革,共同譜寫課程思政“協奏曲”。


工科教授“發專輯”?以藝術之美激發科學興趣

“工科教授發專輯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來,除了是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專家,劉寶林教授還有一個身份——“三高愛樂之友業余樂團”的薩克斯手。結合課程思政案例建設的要求,他將工作之余演奏的10余首薩克斯曲目選入專輯,作為教學素材之一,其中還有上海理工大學的校歌。

“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科學為人們提供理性梳理的方法,藝術喚起超越理性的認知想象力。如果學會在科學與藝術之間穿針引線,就能夠培育出強大的創造力。”劉寶林教授找到了科學和藝術的相通點,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在“現代儀器分析”的課堂上,他給同學們講述袁隆平院士學習小提琴、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兩位大科學家聯袂演奏的故事,也跟同學們分享自己出于愛好自學薩克斯,并入選“三高愛樂之友業余樂團”的經歷。當他講到自己曾經同航天英雄景海鵬等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愛樂之友新年音樂會”上共同表演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時,同學們不由得發出贊嘆聲,原來科學之道和藝術之美可以這么和諧地交織在一起。


劉寶林老師同航天英雄景海鵬合影


“科學與藝術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這句劉寶林教授在課堂上引用的、法國作家福樓拜所說的名言深深印刻在勞曉同學的心里。此前,她十分向往人文社科類的專業,覺得自己“熱愛藝術卻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而這門課讓她明白,“做科研并不意味著枯燥,它其實是很美的,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理論,看到這個世界不同的一面,這個過程本身就很藝術,這讓我對自己的專業更感興趣了”,勞曉同學笑著說:“而且上完這個課以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小提琴‘撿’起來,像劉老師一樣,讓自己在有專業技能的同時,成為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人。”


劉寶林老師在練習薩克斯


將人文情懷揉進教學 課堂里的“潤物無聲”

“Very happy to explore the course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with you this semester……很高興與你一起完成‘現代儀器分析’課程的學習,感謝你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付出,使我們整個班級的學習有序、有效……”臨近期末,修完“現代儀器分析”課程的同學都收到了這樣一封中英雙語來信,和這封信一同寄出的,還有每位學生一學期以來的作業匯總。精美排版的作業匯總冊、真誠暖心的結課寄語,它們都出自于授課老師劉寶林教授之手。

這一封封“教授來信”背后,是劉寶林教授傾注在課程上的心血。在每堂課的講授中,他都會結合最新案例和應用場景,讓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趣味中探索,在高質量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同時,成為更愛探究的人、更關注身外事的人。

制藥1班的李俊杰同學印象最深的是“關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鑒定方法”這項課堂作業。“為了完成這項作業,我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現代儀器在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也增強了作為醫食學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李俊杰感慨道:“這門課帶給我的最大收獲,不是單一的知識點。人文元素的加入,讓課程內容更加有趣,讓我變得更專注、也更愛探索,也讓我們能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

一學期以來,像這樣比較難“啃”的作業還有不少。劉寶林教授希望同學們在啃作業的過程中了解什么才是研究型學習,如何用自己的專業所學去感知這個世界。“‘儀器分析’的英文定義中,用到的是‘科學與藝術(science and art)’,而不是‘科學’或 ‘技術’,其用意就是以人文的方法喚起科學的想象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達到‘授人以漁’的目標,更好地培養同學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劉寶林教授談道。


劉寶林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組團式”課程思政教學 守護“健康中國”

不僅是劉寶林教授的“現代儀器分析”,在醫食學院,課程思政改革已經覆蓋到學院各個專業。王欣老師的“食品安全與控制”、谷雪蓮老師的“微創醫療器械概論”、李保國老師的“化工原理”、胡冰山老師的“假肢矯形器學”…… “醫食學院的學科專業與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學院致力于培養的不僅是專業人,更是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社會人。”劉寶林說道。

事實上,從2017年起,醫食學院率先開展課程思政改革探索,2門課程入選學校首批立項的課程思政改革項目。其中,張建國在講授“食品法規與標準”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整個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做堅定的“舌尖上的安全”守衛者,獲批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重點培育項目。

作為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上海市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醫食學院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工作,黨政齊抓共管,推動業務工作和黨建工作兩融合、兩促進。學院建立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團隊,“組團”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學院還定期舉辦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途徑交流分享會,共同探討、推進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對此,劉寶林教授表示:“在課堂中應用的案例一定要與課程知識相結合,為課程服務,這樣才能自然地融入‘愛國、創新、人文’元素,把‘理崇至真、工匠精神、健康中國’的人才培養理念落細落小落實。下一步,學院將不斷挖掘充實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形成優秀案例的培育和獎勵機制,打造一批精品課程。”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卉云、李思維

封面圖:王博

供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