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理工大學100周年校慶期間,環建學院辦公室來了一位年輕的校友——林建華。只見他從包里掏出一摞厚厚的現金放在了桌上,說是作為送給母校的生日禮物。彼時的林建華可不是什么富豪大款,這10萬元是他畢業5年的全部存款以及向朋友借錢湊的整。可能會有人說他傻,剛畢業的學生那么窮還要捐款,但對于林建華來說,這只是他回饋母校的“小目標”的第一步,在他心里還有更大的夢……
2020年底,在上理工即將迎來115周年校慶之際,林建華帶領他創建的地江集團回到母校,捐贈了2000萬元設立教育基金,在他看來,這是作為上理人的一種情懷,他想陪母校共同成長。
“在上海,母校是我唯一的依靠,是我的親人。”
1997年,林建華第一次走出江西農村老家,在父親的陪伴下來到上理工報到。在尚且貧困落后的家鄉,能走出小鄉村、考到“大上海”的已經是“大浪淘沙般”的佼佼者,然而面對四年的生活費和學費,喜悅之后的林建華犯了難。
在學校排摸過家庭經濟情況之后,林建華作為“特困生”領到了1000元的愛心基金,不過加上父親留給他的錢,也只夠支撐一個學期,他開始想辦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學業。
于是林建華進入了這樣的生活“軌道”:白天上課,傍晚到校外做家教,晚上10點半到11點回到教室做打掃衛生的兼職……最多一個學期做了7份兼職,每天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然而即使在這樣的生活重壓下,林建華每年還能以優異的成績拿到各類獎學金,并在畢業后順利找到了工作,實現了初來上海時的夢想——完成學業,在這里扎根。
“沒有學校的支持和培養,就沒有后來的我。人不能忘本,在上海,母校是我唯一的依靠,是我的親人。”這是林建華的心里話,也是他不斷前行的動力。在100周年校慶捐贈10萬元之后,他給自己定了新目標:在110年校慶時捐110萬給母校,在120年校慶時捐1200萬給母校,在130年校慶時……“我肯定沒法參加200周年校慶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多陪陪母校,多為她做點實事兒。” 林建華笑著說道。

林建華(左一)與班主任嚴凌(左二)、老師馬曉旦(左三)及同寢室同學合影
“學校在發力向上,需要每位上理人來加把柴。”
2010年3月,林建華創立了上海地江集團有限公司。上理工求真務實的校園文化,孕育了林建華本分實干、貢獻社會的創業初衷,多年來他一直秉持“正氣求生存、好學謀發展”的初心,帶領團隊激流勇進。事業漸有成就的他沒有食言,在2016年110周年校慶時反哺母校——設立“上海理工大學地江科技創新基金”,名下設立“林建華獎學金”、“上海市地江科技”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和“上海市地江建設”大學生實習實踐支持等3個項目,捐贈基金累計金額達110萬元。林建華說:“讀書期間,我最大的遺憾之一便是花費了大量時間為生活奔波,希望貧困學子不走我的‘老路’,安心地在教室里學習知識,掌握思考問題的能力,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不管工作如何繁忙,林建華始終關注著母校的點滴。近年來,學校與中國商飛、華為、中科院上海分院等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領域不斷探索合作新思路,林建華從中看到了學校奮發有為的信心和決心。“今年疫情期間,學校領導仍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奔波著,單就學生就業來說,他們會親自跑到校友企業來溝通交流,希望讓我們增加招聘崗位等等,這點讓我深受感動。此時正是學校發力向上的時候,需要每位上理人來加把柴。”特別是受到學校主要領導為學校的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執著和拼搏精神,以及高瞻遠矚、胸懷高遠的人格魅力的感染,林建華把他120周年校慶捐贈的計劃提前了,于2020年底為學校捐贈了2000萬元。

吳堅勇代表學校向地江集團頒發捐贈鳴謝證
“向母校借力,以繡花針功夫做強做深行業核心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建筑行業要融合環保、高效、安全等綜合因素,對智能建造提出了新的市場需求。正如此,林建華愈發認識到企業發展受制于高端人才的稀缺、受制于核心技術的研發,他想到了向母校“借力”。經過無數次的走訪調研和深入探討,2020年10月19日,長于創新鏈的上理工與深耕產業鏈的地江集團簽約共建“上海理工大學—地江集團智能建造創新中心”。

林建華、劉平共同為創新中心揭牌
談及未來,林建華期望與學校共建的智能建造創新中心能以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為引領,把項目做深做實,將平臺做大做強。對此,學校黨委書記吳堅勇談到:“期待林建華校友繼續秉承校訓精神,用科技強國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以繡花針功夫來做強做深企業核心技術,帶領地江集團繼續趁勢而上。學校也將全力支持校友企業發展,不斷深化產學研一體化融合,樹立學校支持校友企業更好更快發展的樣本,以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環、互動機制,幫助更多校友企業發展壯大,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上理校友林建華
時光荏苒,母校再次成了林建華的依靠,不僅是精神的依靠,更是事業的依靠。而他也由青澀的學子成長為和學校攜手合作的企業家。這是一位上理人的故事,或也將成為更多上理人筑夢成長、與“理”同行的故事。
供稿:新聞中心
文:董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