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天南海北的特色年貨,從維C泡騰片到復合維生素片,保健也成為大學生需求。

申城春雨綿綿,上海杉達學院學生分批分院返校報到,大包小包的不說,還要騰出一只手撐傘。記者在浦東校區(qū)門口看到,返學學生憑校園卡、健康碼綠碼,以及入校回執(zhí)進入校園,在校門口還要進行體溫檢測,行李消殺后才可入校。其間,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們套著雨衣,幫返校生把行李送到宿舍樓,前來送一程的家長放心了不少。

2月底3月初,滬上高校絕大部分都如期返校,迎來了開學高潮。就這樣,一個個行李箱在校門口“過檢過關”,到寢室里“開箱驗貨”。以00后為主的新一代學子,究竟喜歡怎樣的行李組合,其中有多少“寶藏”?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多校發(fā)現(xiàn),“土特產(chǎn)+營養(yǎng)品”變成2021新學期的校園絕配。不僅天南海北的特色年貨,從維C泡騰片到復合維生素片,保健也成為大學生需求。

上海理工大學2020級環(huán)境工程學碩研究生朱鑫鈺,家在新疆烏魯木齊,28日晚乘飛機返校報到。他的行李箱中就帶了不少家鄉(xiāng)特產(chǎn),與自己班里的老師、同學們一同分享。為什么帶這么多特產(chǎn)?朱鑫鈺告訴記者,因為班里大多研究生都是來上海求學的異鄉(xiāng)人,而自己是本校升本校的學生,又是班長,希望通過這些小小的舉動將班里同學凝聚起來,拉近同學間的距離。“讓大家感覺班集體像家一樣溫暖,以班為家,才能以學院為家、學校為家,才能站高行穩(wěn)。

心愛之物,隨身攜帶。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大二學子裴爽的行李箱里,藏著五線譜。她背上吉他,繼續(xù)愛音樂。有意思的是,她還把東華的“福”字貼裝進箱子里,而且“福”字的右半部分帶著牛角,“人到‘福’也到了!”

“這是每個學設計學生的標配工具。”張鑫爾來自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chuàng)意學院,學的是時尚室內(nèi)設計。在她的行李箱里,專業(yè)刻刀、刻板、膠槍、502白膠以及紙膠帶等等,外加厚厚一本室內(nèi)設計資料集,可謂一應俱全,“筆記本電腦也是到哪就要帶到哪。”

寒假沒完成的,新學期可以接著干。紡織學院大三的馬小娜,就讀紡織品設計與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學專業(yè)。在這個特殊假期的閑暇時光里,她翻翻讀讀古今名著。打開行李箱,捧起幾本書,除了《紅樓夢》,還有一套科幻小說《三體》。

可能是因為這個不得不更“宅”的非常時期,大學生行李箱除了大部頭的書籍還有不少毛絨類的玩偶相伴。隨機開箱發(fā)現(xiàn),箱子1的主人將宜家小鯊魚、英漢雙解和漢英大詞典都裝了箱;箱子2屬于另一位理工學子,不僅有《現(xiàn)代光學薄膜技術》這樣的專業(yè)書籍,還有小萌物卡通掛件,以及一罐VC泡騰片,顯得頗為“愛人愛己”;箱子3的小主是傳播學“人文女孩”,不論回家還是回寢室都要帶上一個超可愛的小熊形象坐墊,而且裝備了一瓶確保睡眠質(zhì)量的褪黑素,絕對比理工男更養(yǎng)生呢。



事實上,中職校也是分期分批返校開學。就讀上海市新陸職業(yè)技術學校的藏族女孩白云才,也是上海中職星光合唱團的成員之一。春節(jié)期間,她回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果洛州瑪沁縣,看望家里人,也幫著家里人一起放牧。

剛剛過去的雙休日晚上,她坐了30多小時的火車回到上海。到校報到第一天,她的行李箱中都是從果洛州帶來的特色禮物。除了青海特產(chǎn)牦牛肉以外,她還帶了不少具有濃郁西藏特色的茶杯。記者在白云才的行李箱中見到,在一個鏡框的畫中,一位高額頭老人一手拿著仙桃,一手拄著拐杖,身旁還有仙鶴和梅花鹿相伴。“這是‘么才讓’,寓意一生平安,萬事如意,事事順遂。”白云才告訴記者,“這也是我們畢業(yè)班給老師準備的禮物。”
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記者:李蕾
原文鏈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345806.htm?t=1614645957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