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上海教育系統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振奮人心、催人奮進,一定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各環節、各領域、各方面,將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化作強大前進動力。
不忘立德樹人初心,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近年來,上海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充分運用城市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建設一批“家門口的社會實踐基地”,現場講解黨的光輝歷史,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認識理解,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說,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要“入耳”“入腦”,更要扎根學生心靈,滋養學生終身成長。這就需要不斷從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中汲取養料,讓活的理論、活的實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讓課堂更有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讓“開門辦思政”的活力更足、合力更強。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表示,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立足新發展階段,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保障人民健康作為落實“四為服務”的戰略任務,加快建設社會主義世界一流大學、一流醫學院和附屬醫院;貫徹新發展理念,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引領中國教育現代化,實現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培育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支撐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為健康中國、健康上海作出更大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高校要堅持黨的建設為統領,牢固樹立“四個自信”,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興邦為任、以育人為本、以創新為魂,主動應對全球疫情挑戰,加快推動教育變革創新,向廣大青年學子講好抗疫這堂“大思政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將“三全育人”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充分凸顯價值引領的核心地位,積極探索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注重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機融入,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介紹說,近年來,同濟大學在繼續發揮思政課主渠道的同時,努力構建“大思政”格局,課程思政建設持續升級,由專業課程向專業課程鏈、示范專業、學院及大類延伸,以二級學院為主體全面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學校一手抓示范,一手抓普及,已擇優遴選資助建設243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31個示范專業課程鏈及6個示范專業;同時全面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將思政教育融入每門課程,實現了“課程思政”全覆蓋。
2020年6月29日,新時代答卷人——上海市教育系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暨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舉行。圖為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聞玉梅,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帶領高校師生代表重溫入黨誓言。
發揮教師關鍵作用,建設一支“六要”思政隊伍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思政課建設提出明確要求,為思政課改革指明方向。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表示,學校黨委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把思政課建設納入學校總體發展規劃,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學校著力在配齊配強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培訓、健全評價機制上下功夫;思政課改革要堅持守正創新,學校在探索“項鏈模式”“問題解析式教學模式”等基礎上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善用“大思政課”,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吳堅勇表示,學校將繼續高舉卓越工程教育大旗,勇擔制造強國使命,打造以“工程德育”為特色的思政課課程體系。通過校領導帶頭上思政課、黨政干部擔任班主任、專業教師領航課程思政、機關部門開展服務育人、舉辦大學生自我思政教育的“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賽等舉措,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目前,已涌現出一批以“黃大年式教學團隊”負責人莊松林院士為代表的“四有”好教師。
新時代背景下,不斷夯實“三全育人”工作鏈條,統籌推進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努力厚植信仰信念的基因至關重要。嘉定區教育工作黨委書記王曉燕介紹說,該區主要從三方面著力,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強化價值引領,立足課堂教學“主渠道”,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思政課實效性;二是強化縱向貫通,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推進區域德育一體化建設,深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是強化協同創新,把準課程改革“全方位”,實施與高校合力育人工程,開展與高校馬院的結對共建,構建校內外協同育人體系。
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主任周增為表示,思政課是學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今天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正是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的見證者和建設者,今天他們在課程中所接受的知識以及接受知識的方法,都將轉化為支持未來建設國家的智慧和信念。“作為思政課教師,要明大任,知擔當,求真知,堅守德性,堅持真理,堅定信念,努力成為‘四有’好教師,真正做到總書記要求的‘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總書記對廣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這為思政理論課教師的提升發展指明了方向。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閆方潔表示,教師不能當教材、文件的“復讀機”,而要善當“解碼器”,打造“魂、理、情、趣”兼具的思政課。要提升思政課教學感染力與活力,關鍵是要通過強化“對象意識”與“現實意識”提升教師話語供給能力:不僅要以“內部人”視角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特征與需求進行準確研判,還要加強現實關照,用理論闡釋現實、以現實激活理論,與生活接軌,實現理論內容的適度感性化。
2019年4月30日,上海以勞動節為契機,舉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學觀摩活動。圖為活動現場舉行了“首批上海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區教育局思政課建設共建” 簽約儀式。
跟現實有機結合,用鮮活素材上好“大思政課”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在新起點上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李冉表示,我們要堅持以大歷史觀謀劃思政課建設實踐,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立德樹人的智慧和精神。他說,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億萬人民群眾的偉大社會實踐是鮮活的思政課素材,是思政課改革發展的“大本大源”,我們要用好用足。同時,要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繁榮發展大馬學科群,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花勇認為,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首先要樹立“大思政課”的理念,調動各方力量,聚合各方資源,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其次要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雙向嵌入和銜接互動,讓課堂的理論知識有鮮活的實踐案例支撐,讓實踐體悟有科學理論的思想指導;再次要深入挖掘、整理、匯編思政課鮮活素材,建立思政課教學資源庫,豐富思政課教師的備課資料,加強思政課教師的集體協同合作。
為了培養黨的“三農”事業接班人,6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嚴勝雄在農生學院開設并用心上好《現代農業理論和實踐》課程。當她結合學習黨史講,結合馬列基本原理講,聯系“三農”實踐講,結合責任和使命講,運用實例和故事講述總書記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推進“三農”等偉大事業時,學子們被深深感染,并由衷感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幸福生活是努力出來的!”嚴勝雄說,我們要堅持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課程思政的主旨,讓黨的創新理論入心入腦、落地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在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張鎮鎮看來,這也是思政課教學的努力方向。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脫貧攻堅,祖國建設的各個領域都有很多動人的故事,那些鮮活動人的案例有著直抵人心的穿透力,能夠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她說:“我要把祖國發展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那些感人事跡融入思政課教學,把生動的社會現實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結合起來,讓那些生動案例躍動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認同。”
2019年3月18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政治特級教師陳明青是當時發言者中唯一的高中思政課教師。陳明青說,為了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兩年來,虹口乃至全市大中小學教師們通過教學備課互通、聯合教學展示、科研攻關協同等活動,逐步實現了從“背靠背”、各管一段,到“瞻前顧后”“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轉變,思政課改革創新在縱向銜接上邁出堅實一步。她說:“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我們要以更主動的學習和更多的‘金課’,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來源:上海教育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89OTH2vr_Xc8RNEbA-ZZ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