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倪靜,博士,中共黨員,環境與建筑學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兼任教工黨支部組織委員。曾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筑學院“兩優一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多次獲上海理工大學課程教學優秀獎一等獎,曾獲國際巖土力學計算方法及進展學會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IACMAG Award-Excellent Paper Award to Juniors)、美國土工合成材料學會優秀論文獎(GSI Award),作為第一負責人完成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入選歐盟“瑪麗·居里學者”杰出人才計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青年英才“揚帆計劃”。
“王陽明講‘致良知’,我們一旦對人類文明積淀下來的智慧、道德與靈性有所自覺,就會找到內心光明、破開生命桎梏、奠定人生格局、獲得行動智慧。”探索教學藝術、潛心科研育人、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環建學院倪靜老師始終遵循著內心光明的指引,踐行“知行合一、事上練”,成就“高等級科研創新”。

倪靜
潛心教學探索
上課鈴聲剛剛響起,一位學生提問“What can reinforce plain concrete(什么能加固素混凝土)?”反應迅速的搭檔用專業英語詞匯脫口而出——“steel(鋼筋)”……一個學生描述,一個學生猜單詞,這樣“你說我猜”的游戲模式經常是倪靜所講的“專業英語(土木工程)”課的前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幫助他們回憶和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進而順利地吸引學生進入新知識的旅途。
“上課是一門藝術,課上‘故事’講得好不好,和學生學得好不好有很大關系。”倪靜始終這么認為。對于每堂課,她都會精心設計,像講故事一樣巧妙地串起課堂的“起承轉合”,這種授課方式頗受學生喜愛。給要講的知識點以對應的實際工程開個頭,為“起”;由開頭自然地引出知識點講解,為“承”;與學生互動,特別是在互動中牽出易出錯的點,讓學生通過思考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為“轉”;最終回過頭做總結,為“合”。將故事的結構和藝術融入課堂,倪靜的這一教學探索在班上收獲了積極反響。
“倪老師講知識點很細致,而且通俗易懂,聽她的課總是收獲很多。在她課上,我們不只是聽眾,更是整節課的參與者,活躍的課堂氣氛讓我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課上的知識點。”倪靜的學生李杉杉說道。
除了學生們紛紛“點贊”,倪靜主講的課程“結構力學(1)”還被評為“課程思政精品改革領航課程”以及“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范性課程建設項目”,課程“混凝土與砌體結構設計”成為“上海理工大學課程思政建設項目”。

倪靜在工作
注重科研育人
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正是教師所從事的偉大事業。倪靜認為,“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在親近、尊敬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和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因此,在引導學生上,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言傳身教。”
如何做好科研?怎么做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倪靜經常叮囑學生:“創新是科研的生命力,對于軟土地基加固來說,創新分三個等級:方法(最高)、材料(中等)、影響因素(最低)。其中材料及影響因素創新,可能在課題構思時有一定創新性,但經過試驗、理論分析及成文的過程,準備投稿時可能會發現已有類似課題發表,所以要爭取最高等級的方法創新。也就是說,前期文獻閱讀及積累要充分,而不是著急做試驗。即做對的事,而不是做簡單的事。”倪靜表示,盡管科研道路荊棘叢生,但只要堅持做“對的事情”,遵守學術道德而不走“捷徑”,就能成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這些話她總是掛在嘴邊告誡學生,指引著學生前進的方向。
“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倪靜認為,“身教”的影響力遠遠勝于“言傳”。在科研攻關的道路上,她始終堅持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即使再忙,她也會抽空陪學生看專業最新文獻,讓學生了解學科及交叉學科最新進展。對于學生的每一篇論文,倪靜都會花很長時間逐字逐句修改,連標點符號都很較真,還會耐心地跟學生討論為何要這樣改。
“研一時,我嘗試過很多次試驗,結果總是不盡人意,也曾想過放棄。我拿著試驗結果一次次去找倪老師,她總是耐心地帶我從試驗開頭到結尾詳細排查疏漏,這種熱愛職業、潛心科研、堅持到底的韌勁深深影響了我。”倪靜的學生王子騰表示。
言傳身教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凝結成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近期,倪靜帶領李杉杉在《建筑與建筑材料》(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一區發表論文,帶領王子騰在《巖土工程學報》(EI檢索)發表論文,她還積極幫助這兩位研三學生聯系國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倪靜做實驗
緊盯國際前沿
2020年,倪靜與英國華威大學聯合申請的項目“數字技術支持的鐵路路堤生態加固技術”,以98分(滿分100分)的成績入選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與創新框架下的“瑪麗·居里學者”人才計劃。該計劃與英國牛頓學者、德國洪堡學者并列為歐洲三大杰出人才計劃,申請競爭異常激烈,尤其在土木工程領域,全球資助率不足7%。前不久,倪靜已赴英國主持開展該項目合作。


倪靜分享“瑪麗·居里學者”人才計劃申請經驗
倪靜的學術成長道路刻滿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印記——與華威大學導師開展長達10年的合作,多次成功申請到國際科研項目,屢次斬獲國際學術獎項……談起這些令國內許多學者望而卻步的國際化成果,倪靜表示,“我只是個普通人,也曾經歷過青基申請多年不中的情況。但我深知,真正的‘致良知’來自‘知行合一、事上練’。”

倪靜獲國際巖土力學計算方法及進展學會青年學者優秀論文獎
關于青年教師如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倪靜表示,“上理工一直以‘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為人才培養目標,青年教師有機會可以多走出去看一看,通過合作提升自己,從而更好地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也能讓更多海外學者聽到中國學者和上理工學者的聲音。”
除科研工作外,倪靜一直堅守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教學一線并主持了多項教學項目。談起如何平衡科研和教學工作時,她表示,科研和教學并不沖突而是相互促進的。在參與國際科研項目的同時,她會充分利用豐富的國際前沿資源增進知識學習、提高研究能力,還會將所學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快成長,在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歷程中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供稿:新聞中心
文:張新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