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醫院幾乎看不到康復輔助設備,所有病人都得靠自己的力氣起身、走路、上洗手間,連病床的升降都是難事。”很多年前,喻洪流陪著生病的母親就醫,發現了康復行業的這一“缺漏”,機械工程專業出身的喻洪流萌生了投身康復設備研發的想法,他來到上理工一研究就是將近20年。
2021年3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技術趨勢:康復輔助技術》報告顯示,喻洪流團隊在康復輔助(康復工程)技術專利申請量上,位居全球高校及公共科研機構第一位,上理工也成為全球唯一進入該排行TOP12的高校。在移動輔助及個人護理兩個細分領域中,團隊的專利總數亦居全球首位。
喻洪流帶領著團隊從“零基礎”到這次專利“全球領先”的突破,源于一次“巧合”的發現,成于把科研成果“寫”進百姓家的初心。
“零基礎”之上摸索著前進
醫用康復設備專利從實驗室走進民眾生活,需要多久?據了解,最重要的研發環節,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從申請專利到生產產品,再到獲得產品注冊證又至少需要2到3年。而最終,康復設備一旦為百姓所用,帶來的便利卻能影響其一生。喻洪流找準了康復“賽道”,挑戰也接踵而至。
起初國內高校沒有康復工程相關專業,想在國際上找到可研究的論文都非常困難,更別提組建科研團隊和培養人才,一切都幾乎是“零基礎”的。喻洪流深知“做事得有人”,他利用一個暑假的時間走訪調研了幾十家醫院、康復中心、相關高校,寫下了3萬多字的《康復工程專業建設可行性報告》。最終,在學校支持和多方努力下,2006年上海理工大學首次開啟了國內康復工程本科人才的培養。如今,學校培養出的一批批康復工程畢業生已經成為了行業中堅力量。
“那時候沒有行業經驗,給學生上課也沒有成熟的教材,我們就一邊摸索制定教學計劃,一邊編寫專業教材。”喻洪流回憶道。除了自己編教材,這些年,喻洪流還保持著一個習慣,就是帶著團隊成員去調研,與醫院醫生交流,與養老院護理人員交流,參觀每一個重要行業展會,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找準行業的問題在哪、了解同行的關注點是什么,他認為,只有跟實際需求相“捆綁”,才能讓康復工程專業發展得更“扎實”。談到頻繁的調研,團隊成員王多琎深有感觸,“我們到康復醫院看到無法自理的病人,和醫生溝通診療中的詳細需求,從調研中碰撞出了科研的靈感和方向。以科技之力服務百姓,激發了我們摸索前進的動力。”
中國“智”造靠實力“說話”
近年來,“中風”已經成為了導致我國民眾殘疾的重要原因,且中風發病呈年輕化趨勢。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康復治療能力的不足,很多中風患者因無法得到及時妥善的康復治療而造成嚴重偏癱,使得家庭與患者都陷入兩難境地。
關注到這樣的情況,喻洪流團隊夜以繼日地攻關,研發出系列多款神經康復訓練機器人。其中,與上海電氣合作研發的多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FLEXO-Arm今年已經獲得產品注冊證并正式上市,這是國內第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多自由度上肢康復機器人產品。相比于國外同類產品,FLEXO-Arm不僅功能設計上貼合國內患者,價格也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也促使它順利快速地進入康復中心、醫院病房。不僅如此,團隊與上海卓道醫療合作,近兩年已有末端牽引式平面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ArmGuide和下肢康復機器人SmartSling兩款產品獲得產品注冊證,進入市場使用。
“讓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這才是真正實現了我們康復工程機器人研發的最大價值。”喻洪流感慨道。
另辟蹊徑打破“唯論文”
這些年,團隊不僅僅在專利方面量質齊升,同時僅近兩年內就發表了15篇國際頂級期刊論文。但在喻洪流眼中,更有意義的是一個個康復機器人這種特殊形式“論文”的成功落地。
“我帶團隊的思路很像毛澤東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喻教授坦言,在他看來,高水平論文就相當于“城市”,而應用研究就相當于“農村”,如果跟頂尖高校拼高水平論文,在實力上肯定是不占優勢的,于是團隊另辟蹊徑,通過大量調研了解老百姓需求,把有實用價值的實物先攻關出來,在研發過程中,論文自然也有了足夠的佐證,再拿去發表也就順水推舟了。
正是這樣“不唯論文”的方式,激發了團隊的創新活力,技術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產品進入民眾生活、惠及大眾。今天,上理工擁有上海康復器械領域唯一的工程研究中心,也是國內康復工程領域最大學會、協會組織的掛靠單位,已成為國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康復工程科研與人才培養基地之一。談到對團隊未來發展的期待,喻洪流說:“既要夯實理論基礎,提升理論科研能力,又做好手上的研發工作,爭取研發出更多康復機器人服務大眾,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出更優秀的論文,幫助到更多的人。”
來源:中新網上海 記者:許婧
原文鏈接:http://www.sh.chinanews.com/yljk/2021-05-13/8716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