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女足亞洲區預選賽的關鍵一戰,26歲的女將王霜與團隊在頹勢之下實現逆風翻盤,中國女足成功獲得東京奧運會門票。在上海理工大學,也有這樣一群馳騁在綠茵場上的姑娘,她們連續三年獲得上海市大學生足球聯盟比賽前三名的好成績。誰也不會想到,這支女足隊在2017年成立之初僅有兩位隊員,連一場標準的足球練習賽都組織不起來。這一切的改變,源自于2018年起學校進行的體育競賽課程改革。

上理工女足隊獲得2019年上海市大學生足球聯盟聯賽冠軍
“職業俱樂部”給體育課“加滿料”
“毫不夸張地說,競賽班的設立理順了整個女足隊的培養路徑,”上理工女足隊教練胡澤勇說,“女足社團的隊員受到場地和時間的限制,難以保持訓練強度,而普通體育專項課上的學生又缺少興趣和運動基礎,只能教授較為簡單的內容,難以從中培養出能夠上場的后備力量?!?/p>
競賽班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關鍵性矛盾。學生在通過相應項目的報名或選拔后,教務處會在選課系統中為學生選中課程,根據不同的年級設置相應的必修學分或任選學分。興趣社團中的大部分學生都能被吸納到競賽班中進行統一訓練并跟隨專業隊伍參賽。
在競賽班學生的成績評定上,“自我管理”一項占據了40%的份額。班級參照職業俱樂部管理模式,根據大家的特長分為運動員、裁判員、賽事管理人員(例如球隊經理)等角色?!氨M管我已經大三了,但還是選擇了參加競賽班課程,職業俱樂部的管理模式刷新了我的大學體育課體驗?!蓖庹Z學院宮曉晴同學在羽毛球競賽班擔任裁判員并已獲得三級羽毛球裁判員證書,競賽班課程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給了學生們更多的選擇。據統計,競賽班目前已成功培養學生裁判110人。
相較于普通體育專項課僅針對低年級學生開放,聯賽制、每周一次高強度比賽的競賽課程設置方式,不僅吸引了從大一到大四有運動基礎和能力的學生,合理自由的訓練時間和空間也讓專業化比賽的開展如虎添翼。上海市大學生腰旗橄欖球錦標賽四連冠、中國大學生空手道錦標賽第一名……多項國家級、省市級比賽記錄陸續被刷新。
“融鹽入湯”促進體教深度融合
體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應當處于什么樣的位置?“以體育人并非只是簡單技能的學習,而是在體育教育和訓練比賽的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心態、意志力、抗挫力、規劃管理等素質,進而完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鄙侠砉んw育教學部副主任朱曉菱強調。

朱曉菱老師為軟式曲棍球競賽班學生授課
不斷優化“以賽代課”“以賽促練”模式,因材施教將比賽融入到課程當中,體育教學部通過實戰情景教學讓學生在對抗中增強競爭意識、在挫折中提升拼搏精神。目前競賽班已擴展至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軟式曲棍球、腰旗橄欖球、健身舞蹈、空手道、長跑等10個項目,每學期參與學生多達1400余人,完成課內競賽場次接近1000場。同時,上理工還開設了高水平隊訓練課、保健課、人文素養課,與競賽課、專項課共同形成了完整的體育課程體系,就在今年4月份,學校所開設的減肥健身課程吸引了一大批學生報名參加。

在羽毛球競賽班擔任裁判的宮曉晴同學

上理工土方車橄欖球隊比賽現場
此外,女排國家隊前隊長李國君來校開展“弘揚女排精神,彰顯愛國情懷”講座,國際級裁判李思敏教授分享籃球執裁要領,引入上海海港足球俱樂部資源開展“滬江杯”足球賽事……一場場校內外競賽、一次次企業合作和名師進校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專業的指導和實戰經驗分享,也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活動的點點滴滴,帶領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合作共贏的競技體育魅力,讓學生在專業技能“所學”之上更添“所獲”,既能“有所學”更知“用所學”,在學以致用中致力于服務國家、回饋社會。

排球競賽課上進行比賽的上理學子們
從“上場”到更大的世界
“不止是球技的提升,競賽班開設后,女生也可以加入足球裁判課程。”9月份將在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攻讀體育管理碩士學位、女足隊前隊員吳迪同學說。
本科就讀于上理工環境與建筑學院的她選擇了跨專業考研去追求自己在足球專業領域深造的夢想:“與身為運動員不同,學習如何成為足球裁判的過程帶給了我強烈的規則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比賽中既要完全掌握足球規則、保證公正合理,也要緊跟最新的判罰尺度,不斷學習?!蔽磥恚胍蔀橐幻袑W體育老師,并向著成為國際專業裁判的方向努力。今年,上理工女足隊有3位成員成功考研“上岸”,此前,也有多名學生通過考試或保送的方式進入同濟大學、華東理工、華南理工等學府深造。
“競賽班更注重將學到的技術付諸于實踐,在這里學會的拼搏向上、團結協作的精神,能夠幫助我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與人共處、交往、合作?!蹦壳皬氖麦w育相關工作的上理工光電學院畢業生阿爾法提江·阿布力米提經常會回到校園里,與競賽班的學弟們開展新老對抗賽。體育教學部曾對于體育課程進行滿意度調查和身體活動情況監測,結果顯示,參加競賽課的學生不僅課程滿意度普遍高于參加傳統體育課的學生,同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較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就讀于英國拉夫堡大學的管理學院畢業生、女足隊前隊長于涵敏在畢業時曾寫下這樣一句話:“沒有人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斌w育,像一顆“種子”,伴隨著成長開枝散葉,成為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批批活躍在上理工體育場上的學子們,正在一步步成長為會鍛煉、會欣賞、能評價的社會體育骨干,成為終身體育的受益者。
來源:第一教育 作者:臧鶯
原文鏈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6132522_30593_dyjy.html?app=1&sourc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