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探訪上海部分高校博物館,與館長對談,調查發現,上海的“寶藏”高校博物館不少,也越來越走出“深閨”為人所知,不過走向“網紅”的路上,不可或缺的依然是具有高校特色的學科專業度。
上海高校“寶藏”博物館可不少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高校設立博物館的有近百家。在上海,不少高校也設有自己的博物館,基本免費開放。記者發現,高校博物館大都會結合學校學科特色,不少別處看不到的藏品成為吸引人們口耳相傳前去觀看的原因。
位于延安路校區的東華大學紡織服飾博物館就是以紡織服飾為特色,在這里,可以看到包括戰國時期舞人動物紋錦、漢代延年益壽大宜子孫紋錦、隋唐胡王牽駝紋錦、雙樹對鹿紋錦等出土織物的復制品,也能看到三錠紡車、丁橋織機、壯錦竹籠機這樣的傳統紡織器具。還有包括臺灣巡撫劉銘傳的補褂、紅色緞五彩繡盤金龍女龍袍、彩緞菱格拼縫兒童百家衣、紅色妝花綢龍袍等一批晚清以來的珍貴服飾實物。

東華大學紡織服飾博物館
頗具規模的上海理工大學印刷博物館擁有1500余件各類展品,五個展館以傳統與數字化結合的展陳方式為觀眾呈現精美絕倫的印刷精品制作過程與成品鑒賞,展示了數千年印刷文化精華。鎮館之寶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及近代印刷設備及產品。
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博物館以戲劇、戲劇文獻資料、珍稀孤本、善本、名家創作手稿及演出實物與藝術品為主要收藏。在上戲戲曲館內就有5件珍寶,分別是周信芳的袍子、蓋叫天的把子、俞振飛的戲服、李玉茹的蹺、譚鑫培的鵝毛扇,這些都是名角們昔日在舞臺上演出時所使用過的真品。

上戲中國戲曲博物館
而上海體育學院的中國武術博物館,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術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在拳械廳,參觀者能一睹只有在武俠片里才出現的袖箭、飛鏢、三節棍、九節鞭、峨眉刺、鐵算盤、鐵扇、拐棍劍的真身。歷史廳里展示著我國年代久遠的兵器,早到商代的魚紋戈、獸面紋青銅戈,再到漢代的鐵器,以及各類青銅劍、刀、戈等;在小說中被奉為武林秘籍的武術書籍、拳譜一應俱全。

上體中國武術博物館
跨界探索嘗試吸引更多年輕人
隨著“寶藏”博物館的不斷被挖掘,近年來高校博物館也開始不滿足于“藏在深閨”,從單一的專業性展覽館、陳列館向綜合性博物館等形式發展,一些跨界的探索也正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松江校區,上月新開的上外西索寓言書店,成了不少同學們新晉的打卡勝地。書店以多語種出版物為長,正與毗鄰的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一脈相承,在這里,博物館與書店可以聯通展覽參觀。

上外西索書店
上外世界語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以世界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學術性博物館,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語言類博物館之一,自2019年開館后就成為不少語言文化愛好者的“心愿目的地”。以博物館為平臺,培育出大學文化的延展空間,是上外想做的嘗試。

上外語言博物館
據負責書店籌建工作的上外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顧憶青介紹,“西索寓言”書店作為世界語言博物館的組成部分,設計創意緣起于五年前,繼承了曾經的上外西索寓言BBS論壇命名,從線上到線下,英文名中的“Story”更蘊含著對語言博物館和校史館記錄、傳承語言和學校歷史(History)的延續之意,書店也首創了高校出版社+博物館的合作模式。未來書店、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綜合資源也將持續聯動,以文育人。
“網紅”需要大量專業動作支撐
在世界博物館史上,中外最早的博物館基本上都出自大學,這主要是二者共同的教育功能和使命使然。無論是跨界探索還是打開大門,想要吸引更多人,“專業化”依然是基石。
“只要做好了博物館的專業化,所謂的‘網紅’就是水到渠成的事?!W紅’是需要大量的專業動作支撐的?!痹谡劦饺绾翁幚砗蒙鐣婈P注與本身功能之間的“度”的關系時,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如此表示。
去年上海大學與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是高校博物館第一次引進三星堆藏品進行展出的一次嘗試。在這次籌備過程中,上海大學文博專碩生全程參與了內容方案編寫、展品點交、布展、展覽運營、教育活動策劃等主要環節,獲得了難得的實踐機會。今年三星堆考古行動,上大考古系也成為一支中堅力量。

上大三星堆考古展
“上海大學歷來非常重視考古文博學科建設,在上世紀80年代就設立了考古與文博專業,近來更是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在中國古代文明、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保護、科技考古與陶瓷技術分析等方向積極展開學術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優勢。去年特展的成功舉辦,對上大考古參與三星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也是一次有力的助推。”李明斌告訴記者。
李明斌原先是成都博物館館長,在成都學習、工作了三十幾年后選擇來上海擔任一所高校博物館館長,他說是為了實現尚未體驗過的“教書育人”的理想,也想見證和參與一座高校博物館的成長。
“高校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之間,最大的不同應是服務對象。相比公共博物館面向社會全體,高校博物館首先更應著重服務校內師生,承擔一定的學習與科研的任務?!鄙洗蟛┪镳^如今已是學校文物與博物館學碩士生的實習場館?!拔磥磉€會重點在博物館專業化方面著力,從藏品保護、智慧博物館建設、展覽策劃實施、教學實習、社教活動開展、學術研究、國際合作等方向努力,爭取每年都有新探索?!崩蠲鞅蟊硎?。

上大博物館館長李明斌
== 對話李明斌 ==
做博物館學的“行動派”
記者:在你看來,國內高校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李明斌:作為中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一極,當前高校博物館處于蓬勃發展過程中,其中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上海大學博物館等還參與了博物館的定級評估,獲評國家一級或二級博物館。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高校博物館在國內所有博物館中的占比偏低,許多具有開辦博物館需求和條件的高校還沒有實現,已開辦博物館的高校,也存在博物館人才短缺,展覽策劃、教育活動開展較少和經費投入不夠等主要問題。我們期待未來中國高校博物館有更大的發展。
記者:從去年的三星堆大展,到將展覽帶入機關、參與社區更新,上大博物館正在更主動走向社會大眾層面,這是未來的一種突破考量嗎?
李明斌: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上海大學博物館具有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我們的實踐想告訴大家的是,高校博物館不應只在學校范圍內開展活動,走出校園天地即是大千世界,主動走出學校、服務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才是理想的發展之道。
記者:你覺得博物館應該如何吸引年輕人走進來?
李明斌:當下,博物館越來越注重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手段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在展覽內容方面也致力于用年輕化的語言傳達知識。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開始走進博物館、關注博物館。作為面向全社會的文化服務設施,博物館針對各個年齡層次都有對應的宣傳和教育方式。
記者:你對博物館青年人才的培養有何看法和建議?
李明斌:建議更加注重參與博物館的實踐,做博物館學的“行動派”。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來源:青年報 記者:劉晶晶
原文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131048557368999212&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4131048557368999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