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班級全是學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又是一年畢業季,校園里的標志性建筑物旁總能看到許多拍照留念的同學們。有這樣一張所有人手里都舉著專利證書、競賽獎狀的“凡爾賽”集體照格外引人注目,這張集體照的主人公是來自上理工2017級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班)的同學們。

汗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人人有專利證書、人人有參賽經歷、人人有獲獎榮譽、人人有論文發表,是對這個班級最概括的評價。四年里,這個集體累計獲得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提名(F獎)、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華東賽區二等獎、上海市大學生創造杯大賽二三等獎等多項“硬核”獎項。不僅如此,在這個30人組成的班級里,9人獲得了保研名額,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南理工、上海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其余部分同學選擇了考研進入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同濟等高校繼續深造,或是選擇相關知名企業就業。

“卓越”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早上8點到晚上8點半的全天校內課程;不上課時8點半左右出校門與工廠師傅進行實物加工項目的溝通,晚上12點返回宿舍后開始趕當天的課程作業,第二天清晨6點起床根據前一天工廠要求對圖紙進行修改,然后利用白天課程的間隙和用餐時間思考項目進展情況……這是班長楊小李在大三參加2019年上海市大學生創造杯大賽階段的日程表,這也是卓越班大部分同學這一年的日常。“卓越二字,總能讓人覺得這個班級會比較厲害一點,而進入這個班級的初衷,也是想要在這樣的一種強度下,完成對自己的磨練”。楊小李說道。

“我并非天賦型選手,曾經還一度想過退出比賽。”所在團隊獲得上海市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的李婷說,“因為疫情原因,項目作品的制作速度被拖慢了很多,只能與室友們一趟趟跑工廠盯進度,被廠里工人們戲稱‘編外員工’。”炎炎夏日,女孩們的臉上全都生出了痱子,而就是這樣的堅守,這個執行力超強的團隊終于從“完全不行”到取得了“還不錯的成果”。
見過凌晨4點的上理、睡過無人的機房、也曾在實驗室通宵過……“這是有目標、有追求的四年,希望未來也能夠好好生活”。這是被保送至上海交大的李家琦對本科生涯最深刻的感悟。
向上,百花齊放春滿園
在卓越班每周都會有一個特殊的“班級團建”——項目匯報會,每個項目小組會通過PPT針對目前的進展進行匯報,并提出一些問題和困惑,與臺下的同學進行交流。緊張忙碌的比賽、充實而富有挑戰性的課程、活力四射的思維碰撞,讓這個班級始終充滿了向上的力量。班級中總有一種自發的學習氛圍,通過大三這一年的高強度學習和拼搏,讓自己的能力有一個實質性的提升,這是卓越班同學們的共同目標。
除了班級內部的交流,卓越班還把這種向上的氛圍帶到了整個學院。每到期末,他們會自發地對年級中的其他同學進行幫助,帶動大家一起復習,“我們宿舍平時4個人,期末常駐人口8個人。”楊小李開玩笑道。“班主任老師也多次跟我們說,不僅卓越班同學要積極參加比賽,也要帶動學院其他同學。”兩年來,卓越班累計進行了47個創新創業項目立項,帶動了全年級152名同學共同參與。
得益于學校學科交叉平臺的優勢,除了本學院的學生,卓越班的同學們還經常與其他學院一起組隊參加比賽。“在準備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的過程中,我的隊友就來自于光電學院,也使用了很多光電實驗室的資源,學科交叉的優勢對于比賽有很大幫助。”李嘉成回憶到。無獨有偶,李家琦也曾與學院車輛工程專業同學、理學院同學共同組隊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我們三人中一個人敲代碼,一個人建模,一個人寫文章,配合默契,效率極高。”

2020年參加上海市機械工程創新大賽
方向,讓他們前路坦蕩
2011年我校機械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學院自2012年開始設置“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班級(簡稱“卓越班”)。卓越班的同學大部分都對于科研和競賽有著濃厚的興趣,并經過學院嚴格考試篩選進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參加感興趣的比賽,是一件相當開心的事情。”目前已被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嘉成說。“做科研、參加比賽是比在宿舍打游戲好玩很多的事情,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熬夜、互相幫助,能夠在其中學到很多東西。”
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卓越班的課程設置相較于其他班級增加了全英教學課程、科技文獻閱讀以及創新創業實訓課程等內容,并在最后一學年安排學生前往企業實習,以企業實踐教學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以當年相關比賽作為課題、每周四節課的創新創業實訓課程,其內容包括項目申報書撰寫、項目工程實踐、成本預算控制、項目匯報、專利申報書撰寫、科研論文撰寫等多個方面,幾乎涵蓋了一個基礎但完整的科研訓練。
“或許大部分同學開始還難以理解目前學院所設置的這些課程的目的,也會覺得相較于其他專業,整個本科期間都存在較大的壓力,但是當他們完成了整個課程培養體系,就會發現自己在理論知識基礎、創新與實踐能力、個人職業發展技能、項目運營管理和執行能力、團隊協作、終生學習能力等層面已經得到了顯著提升。”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2017級卓越班班主任錢煒談道。

班級同學所組成的創新社
參與2019年“新時代·中國說” 大學生講師選拔賽
尊重教育規律、設置科學完善的培養體系和運行機制、拓展工程教育的國際視野,多年來卓越班同學們所表現出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適應未來工程領域競爭的基本素質,充分顯現了這一培養模式下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目前,學院正在把卓越班的培養模式向更多專業進行推廣,以輻射更多的學生。
供稿:新聞中心
文:穆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