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攝影“小白”,到有著傳播量達到450萬“代表作”的攝影師,版藝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2017級本科生欒博翔完成了他的大學蛻變。
他以鏡頭為筆,為疫情下的武漢書寫篇篇獨白,擊碎了流言蜚語;他以底片為紙,為拂曉遲暮時的上海作下幅幅畫卷,記錄城市生長。對攝影的熱愛也像一盞燈,照亮了欒博翔四年的成長之路。

捕捉鏡頭里的正能量
“武漢,每天都不一樣。不僅是逐日下降的疫情數(shù)據(jù),全數(shù)“休艙”的方艙醫(yī)院,還有珞珈山上綻放的櫻花……”去年初,武漢城市宣傳片《這是我熱愛的武漢》相繼登上《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和微博,以及“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等主流媒體,刷爆朋友圈,總傳播量達到近450萬,視頻的作者正是欒博翔。
欒博翔以地標為主線,串起對武漢城市面貌的呈現(xiàn),舒緩又有張力。從光谷廣場到西北湖,從清晨到日暮,短片里出現(xiàn)的很多地標性建筑,他都拍攝過不止一次:龜山電視塔靜靜眺望著日出,像過去幾十年里重復了幾千次的那樣;黃鶴樓依然精神抖擻地坐落在蛇山上,陪伴著這座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江漢關博物館默默珍藏著百年的歷史,等待著下一位聽她講故事的人……
他把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化為柔和鋪陳的音樂和精心渲染的色調,一一放進片子里,感染和鼓舞了無數(shù)人。“以武漢為題材,先后發(fā)表作品《武漢,每天不一樣》 和《這是我熱愛的武漢》兩部宣傳片,就是想傳播正能量,喚醒人們心中的希望。”
事實上,疫情剛開始時,欒博翔也焦慮過。看著網上一些針對武漢的惡意言論,他生氣過、傷心過,要重新向大家介紹武漢的想法因此萌發(fā):“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是天性樂觀的,我們不服輸,哪怕處在疫情的最中心,大家也都在很積極地應對。作為大學生,也要用自己的方式為武漢加油,我就決定用短視頻還原武漢的美。”
不僅用鏡頭記錄正能量,欒博翔還通過參加志愿服務直接“輸出”正能量,曾參與SMG拍攝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上海外灘燈光秀等多個項目。疫情期間,他也積極加入了防疫志愿者隊伍,協(xié)助警察駐守卡點,在夜班的工作條件下,累計工作了數(shù)百小時……

欒博翔攝影作品
在光與影中找尋熱愛
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字節(jié)跳動(圖蟲創(chuàng)意)簽約攝影師、上海電視臺進博會報道特約記者……很難想象,擁有這些專業(yè)攝影師頭銜的欒博翔在大一時還是個攝影“小白”。在他看來,與攝影“結緣”跟自己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的學習密不可分。
學習美術時,時常“放置”光與影的位置;投身攝影時,多在捕捉光與影的變幻。“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和攝影其實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特別是在審美水平的提高上,繪畫與攝影無非就是工具的區(qū)別。在成為專業(yè)攝影師的道路上,得到了學院和老師們的很多支持,他們鼓勵著我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我大概上輩子是一架飛機,特別喜歡用無人機替我飛上天空俯視整個城市,喜歡城市里的車水馬龍,喜歡入夜后的光影燦爛,每一次成功的拍攝都讓我回味無窮。”為了進行日出的延時攝影,欒博翔經常凌晨三點多起床,一拍就是三四個小時,卻從來不覺得累。美麗的校園和繁華的城市則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現(xiàn)成的素材庫,從紅墻綠瓦的滬江園,到高樓林立的陸家嘴、串流不息的高架橋……城市生長的力量被他一一記錄在相機里。

目前,欒博翔已被上海一家廣告公司錄取,將繼續(xù)追尋光與影。這個畢業(yè)季,他正在全心投入學校風光的拍攝和剪輯,作為送給學校的畢業(yè)禮物。“想用自己的專長,為母校留一份紀念。回顧一路走來的經歷,人人都會有迷茫時刻,好在大學期間有很多的機會讓我們去‘試錯’,在一次次嘗試中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當心中的熱愛發(fā)展成事業(yè),這便會成為我們堅持的理由。”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卉云、桑江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