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6月26日報道:在上海理工大學湛恩大道旁,坐落著一棟紅磚白窗的老建筑,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愛國志士劉湛恩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時光荏苒,2021年6月26日,劉湛恩烈士故居重新亮相。

劉湛恩烈士
走進劉湛恩烈士故居,沿著木質樓梯走入“熱血鑄豐碑”主題展,仿佛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在參照原貌復原的書房中,細心的人會發現角落里放著一把拐杖,觸地那一端已經嚴重磨損。90年前,老校長每天都會拄著拐杖到校園里走走,和師生們談心論事,只因這里是他最愛的“滬江大家庭”;也是在這里,他追求卓著、銳意革新,讓滬江大學從“在中國的大學”變成“中國的大學”;也是在這里,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積極探索教育救國之道,鑄就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1938年,為抗日救亡奔走的劉湛恩不惜以身殉國,他用熱血踐行了“廣義的、建設的、純正的愛國心”。然而英雄倒下、戰歌未息,愛黨愛國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上理人的血脈。每個時代最深的路轍,總有上理人篤行奮進的足跡,他們依托學校創辦的社會科學講習所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方針政策,為抗戰培養骨干力量;學校所辦滬東公社的平民教育學校和女工夜校,成為勞工運動基地和輸送抗日救亡女干部的搖籃。從滬江園、講習所、平民學校出發,一大批熱血青年和不甘被奴役的民眾投身爭取民主與自由的斗爭。

主題館的建設也牽動著每一位師生的心。預約通道還在調試的時候,出版印刷與藝術學院輔導員張麗老師就提交了預約申請,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帶著90余位同學前來“打卡”。“我們想在這里為畢業生黨員上好離校教育的‘最后一課’,通過尋根紅色文脈,讓這些校史資源中最寶貴的篇章成為他們日后成長的精神食糧。”張麗感言道。

一個個鉛字、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參觀者們流連其中感受一代代上理人奔赴祖國南北的拳拳報國“丹心”,一項項硬核技術助力中國制造蓬勃發展,是時空流轉里最好的紅色回音。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今年畢業的彝族小伙羅起的子,選擇去上海汽輪機廠工作。“展覽內容讓我很受觸動,各行各業的上理先輩投身于祖國建設的一幕幕仿佛近在眼前、激蕩人心。從‘卓越工程師搖籃’走向‘中國汽輪機搖籃’,我愿緊緊跟隨他們的步伐,在上汽揮灑汗水,為祖國貢獻青春力量,‘續寫’新時代的報國故事。”

據悉,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將面向公眾開放,接受校內外人員預約參觀,它將是開學第一課、畢業最后一課的課堂,也是校友返校重溫校史、汲取力量的精神家園。
來源:東方網 記者:傅文婧
原文鏈接:https://n.021east.com/pnews/162469202677014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