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學有三重使命:培養人才、研究學術和改造社會。只要教育界同仁一致起來積極努力,目光放得遠,腳跟立得定,苦干、實干,一定可以讓中國振作起來,富強起來!” 上周末,上海理工大學迎來115歲生日,大師劇《劉湛恩》在上海理工大學大禮堂上演,滬江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劉湛恩當年就職典禮上的肺腑之言,如今聽來仍然振奮人心。
時光荏苒,百余年過去,在新的時空坐標里,這所大學的目標和使命又是什么?
實現“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的目標,做服務產業發展、滿足人民對高質量高等教育需求的“壓艙石”,與國家和時代同頻共振助力“制造強國”建設,是上理工校長丁曉東的回答。

圖說:上海理工大學迎來115歲生日 新民晚報記者孫中欽/攝
近年來,上理工狠抓學風和教風,推行榮譽學位、項目課程、產業技術學院、雙創競賽等“新工科”教育舉措,以“五課一體系”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醫學院、醫院等聯合培養卓越醫工復合人才取得許多豐碩成果——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學生團隊在全國互聯網+雙創大賽、挑戰杯、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舞臺摘金奪銀;在《自然》《科學》等頂級期刊的子刊及系列刊發表論文51篇,而十年前這個數字只有1;4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5項成果榮獲上海科技“三大獎”一等獎;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轉移“三點支撐”的醫工交叉創新體系,集聚起多方創新資源和要素,助力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累計啟動由醫生和教授共同攻關的項目近200項……學生也在學校的發展中收獲個人成長。“我的大學是在老校長‘劉湛恩’的陪伴下成長的。加入劇社歷經多場演出,我深感自己與大師‘越走越近’了,我給自己樹立了更遠大的目標,要在我所學的車輛工程領域有所作為,為我國邁向汽車制造強國貢獻更多的上理力量。”機械工程學院大四學生王哲涵已經連續三年在校慶日的舞臺上演繹劉湛恩這位有筋骨、有思想、有溫度的愛國教育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體會一代代師長、學長傳承的精神文脈,也激勵他在專業課程學習、課外學科活動中不斷成長,“我眼中理想的大學能為學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臺,能讓大學生們將課堂上所學與社會實際需求對接,能培養解決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兼顧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發展健全人格鍛煉健康體魄。而這些,我在上理工的這些年都感受到了。”
“每一艘開往上海的輪船,都必須在這座大學的視線內經過。在這樣一個校園里,任何一個有思想的學生,都不得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的世界里”,滬江大學第一任化學系主任梅佩禮先生的這段話是上理工師生另一段非常喜歡的校史記憶,而它至今依然承載著上理人在黃浦江畔奮勇逐夢。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易蓉 特約通訊員:董真
原文鏈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0549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