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國家安全、推動科技進步、解決‘卡脖子’問題,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責任。”
人物小傳
莊松林,1940年出生,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光學工程學科帶頭人。他長期從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和光電子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曾連續兩次獲得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多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還曾獲國家精品課程、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及上海市教育功臣榮譽稱號等。
走進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教授莊松林的辦公室,特別醒目的是墻壁上掛著的兩幅申花足球隊全體隊員的合影,上面還有隊員簽名。
莊松林是個鐵桿球迷。年逾八旬的他精神矍鑠,六十年如一日,奮戰在光學研究和教學一線,這份拼勁延續自他大學時代對足球的熱愛。自從跑入科學研究這條賽道后,他就把在綠茵場上不服輸的精神,帶入了自己的科研工作。
“中國科技強起來,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作為一名有著38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時刻把國家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保障國家安全、推動科技進步、解決‘卡脖子’問題,是每一個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在莊松林看來,院士頭銜是榮譽,更是重任,除了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培養人才。
編程“門外漢”設計出我國首個光學系統優化程序
“我個人的興趣本來是理論物理,但讀大學、分專業時,我被分到了光學專業。”上世紀60年代,莊松林在復旦大學物理系完成了本科、碩士學業。
“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學什么。”對這一代人來說,這份信念似乎是天然的。干一行、愛一行,只要開了頭,接下來就要為之付出持久努力。1962年,進入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工作的莊松林,在參與設計光學鏡頭時需要用到大量的計算。當時,科研人員普遍使用手搖計算機,幾秒才能運算一次。整個上海,只有復旦大學有一臺一秒能算70次浮點運算的計算機,還要排隊申請。
“按照這個速度,我們預計,中型光譜儀的光學設計要花上一年的時間計算,才能得到一個結果,真的太費時間了!后來我發現,光學設計在數學上,其實就是多參數優化問題,可以用計算機編程解決。”莊松林大膽提出假設。然而,他本人并不會編程,且當時也沒有高級編程語言。于是,他開始一邊自學編程一邊調試。沒想到,就在這位編程“門外漢”手里,設計出了我國第一個光學系統優化程序:原本花一整年時間才能完成的計算量,僅用一天就算出了結果。
歸國后一年就入黨,搶抓光學科技發展先機
1979年,莊松林考取了新中國首批公費留美名額,前往世界一流的光學實驗室深造。在讀博的三年間,他先后發表了30多篇高水平論文。臨近畢業,他的導師極力挽留,但莊松林不為所動,“我從沒想過留在國外,國家把我們送出去學習,就應該為祖國服務。”1982年,他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后回國。回國后一年,莊松林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莊松林長期從事應用光學、光學工程和光電子學研究,設計了百余種光學系統及儀器,是國內率先開展光學系統CAD的研究者。他主持完成了中國國內最大的光學儀器設計軟件系統,在統計試驗總極值最優化方法極公差的非線性模型等方面取得獨創性成果。
在光學像心理物理實驗研究方面,他也開展了國內首創性的工作。他對非相干光學信息處理及彩虹全息技術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復物體的位相恢復研究中提出多種光學方法,開創了該領域研究的新方向,所研制的CdSe(硒化鎘)液晶光閥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今,他研究的超分辨成像領域仍是光學的前沿方向。
既為“國之重器”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同時也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造福民生。這些年,莊松林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太赫茲安檢儀”,應用于當前地鐵、高鐵車站、民航等公共場所,實現無接觸、不停留、無輻射的快速安檢。
堅持“隱身”幕后,“要把舞臺中央讓給年輕人”
科研隊伍建設,說到底,關鍵要依靠人才。不遺余力地栽培、提攜后輩,這些年,莊松林沒少花心思。
“作為院士,我申請項目、經費時比年輕人相對有些優勢。”所以,莊松林總是希望能夠發揮學術影響力,“為青年科學家多爭取一點”,力挺青年科學家站“C位”。他甚至幽默地說:“我已經是快要謝幕的‘演員’,要把舞臺中央的位置讓給年輕人,他們才是未來中國的希望。”
在團隊申報獎項時,莊松林經常不署名。有時,實在拗不過學生,他就把自己的名字“藏”在長長的名單里,一定將前三名都讓給年輕人。上個月,莊松林的團隊成員、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朱亦鳴榮獲2020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他和團隊的《全光纖時域太赫茲波譜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在獲獎名單上,朱亦鳴、彭滟、陳麟等青年科學家的名字后面,才是莊松林。
更多時候,莊松林堅持“隱身”幕后,希望聚光燈全部打在青年科學家身上。去年,青年科學家詹其文教授團隊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渦旋相位并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其成果入選2020年度全球30項光學重大進展。2019年,張大偉教授團隊項目“高性能光譜儀器及高精度關鍵元器件的研制與工程化開發”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雖然,這些獲獎項目里,沒有任何一處出現莊松林的名字,但無論是青年科學家本人,還是評委、同行,沒有人忘記莊松林不可磨滅的貢獻。
“年輕人做科研,基礎要打得扎實,無論是寫論文還是做產品、搞技術,都要看到國家的需求,要全力以赴拼搏,這樣才能走得更遠。”莊松林說。
來源:文匯報 記者:儲舒婷
原文鏈接:http://dzb.whb.cn/2021-06-14/3/detail-7266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