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追尋馬克思的足跡:從特里爾到浦江畔”課程思政示范課 采訪對象供圖
沉浸式地“走進”德國特里爾,追尋馬克思的足跡;學習德文版《共產黨宣言》,感受原文中的哲學理性與詩學激情……日前,一堂特別的德語課在上海理工大學德國文化交流中心舉行,180多年前德國青年馬克思和當下中國的青年學子,開展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
專業課碰撞思政元素 打造沉浸式課堂
標準的發音、充沛的情感,德語系的沈語桐和汪振宇用中德雙語朗讀起《共產黨宣言》中的選段,也拉開“追尋馬克思的足跡:從特里爾到浦江畔”課程思政示范課的帷幕。
“馬克思其實是一個被革命耽誤的詩人。”同濟大學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吳建廣教授打趣道。他結合青年馬克思的詩學實踐,帶領同學們對《共產黨宣言》進行了專業的文本分析:“馬克思在青少年時期就寫了400多頁的文學作品,《宣言》以極為言簡意賅的文字闡述了共產主義這一宏大主題,是德語專業彌足珍貴的教學與研究文本。”
在專家和老師的引導下,180多年前的德國和當下的中國產生了奇妙的連接,現場同學們仿佛穿越了時間和空間,身臨其境地進行情感的體驗。“馬克思與我們同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對待科學的理論。”上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胡緒明教授談道。
從特里爾到浦江畔 暢談青年的理想
特里爾是德國西南的邊陲小城,也是馬克思的故鄉,他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光。依托學校的國際化資源,許多師生曾到訪過特里爾。緩緩流淌的摩澤爾河、矗立著馬克思銅像的西蒙教堂廣場……學生以多模態中德雙語視頻作品講述“在特里爾尋訪馬克思”。
特里爾對馬克思的成長帶來了哪些影響?17歲的馬克思為什么將“為人類而工作”確立為人生理想?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專家趙恩國副教授表示,在馬克思成長過程中,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激蕩著整個歐洲社會,工業革命高歌猛進,特里爾所賦予的古羅馬的公共精神、啟蒙主義的自由理性、人性關懷和浪漫主義情感,在馬克思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讓他用一生的奮斗踐行了青少年時確立的偉大志向。
“青年的理想”成為這堂課的高頻詞。“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強調,學習語言的‘動機’非常重要,這樣的創新課程讓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激發了我對德國文化濃厚的興趣,從而有更充足的動力去學習、使用德語,進而向包括德國朋友在內的外國友人講好中國故事。”德語系汪振宇說。
據了解,上理工作為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用兩年的時間發動全體教師,完成了課程思政的全覆蓋,今年學校的課程思政工作將向縱深、向精細化推進,探索跨學科、跨部門整合資源,在比較文化的視野下,為課程思政注入更深厚的內涵。上理工副校長張華表示:“今天的這堂課就是課程思政‘升級版’的典型案例,我們在課程設計上注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把更多元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具體課程中,并且不斷打磨、凝練、提升,不僅講好一堂課,更要講好每堂課。”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易蓉、董真
原文鏈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0694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