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舍門上貼起春聯(lián)、校園各處掛起大紅燈籠、食堂年菜入場、大學書店變身新春非遺展覽館……1月25日是農歷臘月二十三日,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小年”,滬上高校紛紛拉滿過年的“氛圍感”。
隨著2022年春節(jié)臨近,留校學生品年味、領年貨、賞年俗,足不出校就能感受到越來越濃的年味。
據(jù)悉,2022年春節(jié)不少滬上高校學生選擇留校過年。為了讓留校學生過上一個暖心、平安與幸福年,各大校園紛紛在食堂推出了美味的“虎虎生威”新春套餐,還有的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包餃子、做點心。
不少高校還學校精心準備春節(jié)大禮包、陸續(xù)啟動豐富民俗體驗、文化展覽和講座等,讓寒假期間學生感受到關愛不停歇。

春節(jié)美食免費吃,親手包餃子嘗到家的味道
25日是小年夜,各高校都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美味的套餐以兼顧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和傳統(tǒng)習俗,讓留校過年的學生感受“在校如在家”的濃濃年味。
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杰昨晚與90余名留校學生共賀小年、同享晚餐。菜單已經早早定好,河蝦仁、松子富貴魚、黑椒牛肉粒、蘆筍炒雞叢菌、金絲羊排、清水牛排、土雞燜花卷、咸蛋黃菌菇,都是紅紅火火的過年菜。

為迎接“小年夜”,上海理工大學精心準備了組合“套餐”。思南餐廳入口處擺滿各地特色小吃,如北方的粘糕和南方的年粽等,學生可以參與游戲并品嘗試吃,領略特色年俗文化,品嘗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家鄉(xiāng)味道。餐廳入口處還設有祝福墻,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新年愿望寫在準備好的虎年紀念卡上,掛上墻,來年再來看愿望是否已經實現(xiàn)。
餐廳門口專設的年貨展示帳篷里,學生可以了解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小年夜習俗并參加答題競猜,獲獎者可領取屬于自己的特色“年貨”,包括春聯(lián)、窗花、福字、剪紙、中國結等,用獎品裝飾寢室并拍照上傳,還可領取虎年玩偶禮品。

上海交通大學船建學院的留校師生用一場自己準備的餃子宴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牛肉餡兒、豬肉白菜餡兒、素三鮮餡兒……不會包餃子的學生,還有老師手把手教,高年級學生則熱情地給大一新生們傳授校園生活經驗。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搭配上披薩、洋蔥圈、熱狗面包卷、烤翅、海陸拼盤等各類美味的小食,幸福感滿滿。

東華大學食堂布置一新,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帶來了熟悉的年味。“虎虎生威·東坡肉”“喜笑顏開·鹽水蝦”“同窗相拌·時蔬雙拼”……美味菜肴配上喜慶的名字,年味濃濃。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避免聚集,菜品以套餐的形式發(fā)放,新年也需將‘防疫記于心’。”
國家級非遺、民俗進校園,從青春視角煥新傳統(tǒng)民間藝術
在春節(jié)這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新春民俗、國家級非遺等“中國風”刮遍校園,讓大學生從青春視角煥新傳統(tǒng)民間藝術。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虎”代表什么意義?還有哪些與“虎”有關的成語?在小年這天,上海大學寶山校區(qū)舉行了“虎年說虎”的春節(jié)文化講座,讓留校學生了解虎符、虎頭帽、虎頭鞋等虎文化圖騰,還能現(xiàn)場體驗剪紙,欣賞各類特色民俗物品。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則向留校送出了“國潮”新春禮品,比如手工搭建中國古典建筑和神話人物的拼圖,既讓同學們寒假期手工拼裝的樂趣,也可以用來裝飾寢室。

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生社區(q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跨年展,以新穎的年畫文創(chuàng)讓傳統(tǒng)民間藝術融入當代生活。
始于明,盛于清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迄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繼承了宋代雕版印刷工藝技法,形式以門畫、中堂、獨幅畫為主,內容本就以祈福納祥、風俗時事等為主。此次展品中就有包括《虎福》、《儒虎添翼》等虎年元素的生肖木版年畫作品。
而且此次展覽是由學生參與聯(lián)合策展,年輕人的創(chuàng)意、青春的視角和傳統(tǒng)藝術品的融合,讓展覽更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讓留校學生感受江南文化審美趣味。
來源:文匯 記者:儲舒婷
原文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20126/446053.html?timestamp=1643189846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