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插班生考入上理工的“科研小白”,到在“挑戰杯”市賽舞臺上獲一等獎“嶄露頭角”,再到榮獲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保研至華東師范大學這樣的“巔峰時刻”,一路走來,材料與化學學院2018級的胡宇揚把她對“自強”的理解寫在書桌前密密麻麻的時間表上、實驗室的日日夜夜里和成長奮斗的點點滴滴中。
逆風翻盤?成長源于扎實的每一步
當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同齡人還沉浸在新鮮感中,胡宇揚就已經默默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考上上理工的插班生。
在宿舍、自習室和圖書館里,都留下了她為夢想埋頭耕耘的身影。“即便失去了很多娛樂時間,回想起來依然是滿足的”,提起那段辛苦的時光,胡宇揚感慨,“有一個指引前進的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無論失敗或者成功都是一筆財富,這一年的努力也不會白費,我常常對自己說:能定義我的只有我自己,我的青春理應綻放精彩。”
“不斷提升,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是胡宇揚對“自強”二字的理解。大學里,她也一直保持著高中那樣的學習勁頭和意志力。正是這種自強精神的鼓舞讓她挺過了大一跨專業考插班生的壓力,也同樣在她后來學習、科研的道路上發揮作用。
因為一場演算而逐漸放涼的飯菜,夜深人靜時走出早已空無一人的實驗室,在學長學姐身旁問個不停……這樣的場景曾無數次發生在她科研實踐的過程中,三年來,她積極參與了涵蓋化學、材料與化工等領域的多項科研項目,挖掘自己的綜合研究潛力的同時明確發展定位,尋求新的突破與機遇。“宇揚身上有一股堅韌不屈的力量,那是一種令人難以忽略的自信堅定、明確的方向感以及溫柔的野心。”好友朱靜雯感慨道。

做學習“多面手”,離不開備忘錄里的“秘笈”
來到了更高的平臺、融入了更好的學習氛圍中,很多優秀學長學姐的“榜樣力量”也深深激勵著胡宇揚,她給自己制定的發展思路也愈發明晰。“他人的人生不可復制,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平衡’對每個人而言有不同的方法”,保持著這樣的想法,她成為了學習上的“多面手”。
“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海市一等獎、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上海賽區銀獎、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3篇SCI論文……在學業競賽兩不誤的情況下,胡宇揚還兼顧院學生會學創部干事、主席團秘書長等職務。今年,她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成功保研至華東師范大學。
在繁雜的學習科研競賽中保持平衡的“秘笈”,就藏在胡宇揚的手機備忘錄里。她前一天晚上會寫下第二天要做的事,并根據輕重緩急進行排序,每天還會復盤,將時間的管理精確到小時。“印象比較深的是去年上半年,‘挑戰杯’、保研、做實驗都擠在了一起,日程排得很滿,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想好,如果計劃被打亂的話,后面也要給自己‘加壓’補上,這樣的時間管理模式也能督促自己高效完成每項工作。”

向陽而生,“正能量”指引前進方向
在胡宇揚的一摞獎狀中,除了各類獎學金和科創類獎項,還有“四史”知識競賽優秀獎、上海理工大學優秀志愿者、滬江杯詩詞大賽三等獎等,記錄下這個理工科姑娘的堅定信仰和人文情懷。
在圖書館里為孩子們做化學科學小實驗、朗讀繪本故事;江邊徐徐的微風中,陪獨居老人聊天散步……課余時間,胡宇揚選擇投入到這些豐富多彩的志愿活動中去,從奉獻中汲取“正能量”。
黎毅馨和胡宇揚就相識于一次志愿活動中,又一起攜手參加了學科類競賽,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宇揚是一個很有決心的人,一起熬夜通宵后,還能精神飽滿地認真學習,還會耐心安撫備賽期間大家的緊張情緒,她用正能量影響著身邊的小伙伴。”
胡宇揚從小受到家庭氛圍的熏陶,聽著身邊老一輩黨員們講述的紅色故事長大,她在剛進校時就樹立了入黨的目標。每天看學習強國、暑期實踐前往家鄉的紅色景點、看到紅色征文也積極投稿……就這樣,她終于在建黨百年前夕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對此,她既自豪又深受勉勵。
“身份轉變之后,有了更真切的歸屬感,深刻地意識到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對社會的責任”,即將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的胡宇揚計劃專注于新能源領域的研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祖國的未來建設添磚加瓦,“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做研究要跟國家的相關政策緊密相連,就算遇到小挫折,也能激勵自己往更深遠的層面去考慮,并為之不懈努力。”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卉云、張凡非
圖: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