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第二課“天宮課堂”開講。而就在昨天晚上,在準封閉的學校中,上海理工大學的同學們開啟了一堂“天宮課堂”。學校特意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學家線上開講。無法走出校門,同學們依然可以“仰望星空”“漫步宇宙”。
和天文學家一起尋找“地球2.0”
“大家知道嗎?其實200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溫度比現在都要高,所以古代人會覺得太陽很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這樣的神話傳說才會誕生。可見,先人的想象和生活其實是連在一起的。”昨晚7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葛健教授準時上線,從中國神話講起,以天文學的角度來闡釋人類對宇宙中生命的探索。
由于技術的限制,人類過去對宇宙生命的認識最終只能通過各種神話和民間傳說來描述,直到1995年,人類第一次在類太陽周圍發現了巨行星。到目前為止,人類已探測到4千多個系外行星。“盡管如此,人類最感興趣的第二個地球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下一步就是努力找到它們,并研究它們上面是否有生命和文明。”
葛健和他的團隊所做的就是這件事。在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項目“地球2.0”支持下, 100多位科研人員正在聯手開展技術攻關,以期在四年后將望遠鏡送入太空,對銀河系中的類地行星開展“普查”。科學家預計,此次大范圍搜索將能找到約5000個類地行星、約200個不圍繞任何恒星轉的“流浪行星”,還有十幾個“地球2.0”。
何謂“地球2.0”?葛健教授介紹,天文學家把行星半徑為0.8-1.25個地球半徑、處于恒星系宜居帶的類地行星稱為“地球2.0”。 盡管人類迄今仍未發現這樣適宜人類居住的類地行星,但科學家們確信“地球2.0”的存在。
在科學家看來,“地球2.0”項目實施后,將會使人類獲得最大的類地行星樣本庫。通過對各類類地行星樣本進行深入分析,天文學家還有望揭開類地行星和流浪行星的起源之謎。通過后續研究,甚至有望發現系外生命跡象,將系外行星科學研究躍升到“地球時代”。

不出校門也能大膽想象
疫情中,能有這樣精彩的“星空課”上線,讓不少同學們感到驚喜。中英國際學院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大三學生梅佳蓉告訴記者,聽完講座“激起了她對系外文明的好奇,也讓她感到“日月星辰,宇宙和生命”這些人類的永恒話題離自己不再遙遠。
這段時間,作為學生會主席的她一直是一名核酸檢測志愿者,平常舉辦活動也多是組織者、服務者的角色,但這次,作為一名單純的觀眾的體驗讓她很享受,也感受到了學校的用心。“雖身處封閉環境,但這場天文講座就像一把梯子,讓身處寢室的我,足不出校就能看到有些比現實更遙遠的東西,是巨行星,是火星車,更是對外部世界的永恒熱望。”梅佳蓉說,葛教授關于“大膽想象,努力實現”的寄語,使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看到了更小的自己:“不是現實支撐起每個人心中那片星空,而是星空像夢想一樣支撐起了現實。”
很多同學因這場講座而受到激勵。“我對葛教授講的對于金星的探測計劃尤其感興趣,因為之前看過不少關于火星探測的新聞與電影,但對于金星了解并不多,金星是否適宜生命生存是我之前從沒考慮過的,通過這次講座,可以感受到宇宙各行星的多樣與精彩,也讓我對天文領域產生了更多的興趣。”上理工中英國際學院2018級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朱晨目前已被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保研錄取,將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進行無人機方向的設計。“不得不說,這次講座讓我們的疫情封閉生活多了不少趣味,也啟發了我對今后的研究領域有兩個更廣泛的思考。”
和朱晨同專業的左玉賢覺得,疫情期間,處在準封閉管理的環境中,這樣的一次講座,會讓大家靜下心來去思考理想目標。他平時就對智能技術,特別是機械智能制造很感興趣。“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有賴于先進的制造技術,例如搭載相關設備的機械結構制造。在學院的支持下,我也參加了一些創新創業比賽和機器人大賽,在研發過程中了解到許多當下機械制造領域尚未攻克的難關。”左玉賢說,作為工科生,希望未來能夠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有朝一日在智能制造方面有所建樹,為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疫情下依然能種下科學的種子
“疫情防控下,大學生更可以好好利用時間,積極開展科創活動,在探究式學習中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圖譜’。”昨晚的講座上,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這樣表示,為上理大、中、小學的同學們開設的這一“天宮課堂”,制造同學們與科學家零距離對話的機會,也是為了點燃同學們“揚帆起航,逐夢九天”的熱情,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上理工中英國際學院院長徐琳告訴記者,學院一直有“讓科研春風吹進復興園”的系列講座,這次特意請到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的教授來開講,“確實是有我們的一份心意在。”她說,學生在準封閉管理的狀態下已經在學校的“家”里足不出校一周多了,“我覺得雖然行動上有所小小的限制,可我們的思維可以飛向更遙遠的地方。讓同學們在疫情閉環管理期間找到‘精神食糧’。”
上海天文臺一下子“打包”了3位國內深空研究的頂級專家送課上門,接下去還將帶領同學們了解“天上的鐘和尺”和“深空探測中的精密定軌”。“希望我的報告能更多激發年輕人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凌晨準備完PPT的葛健教授說道。“愿更多同學愿意‘仰望星空’。”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臺長沈志強則這樣表示。
來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時青年報 記者 劉晶晶
原文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2/03/23/164801543612558779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