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林穎穎):
還記得嗎?2012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題的關鍵詞:“微光”。
十年之后,在疫情防控中努力前行的上海人,也在艱難的“戰疫“中看到了溫暖有力,振奮人心的光。來自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傳播學專業各個年級的同學們,以未來媒體人的筆觸和鏡頭,在校園內外記錄下了疫情防控的微光和春光,
這一組稿件中,有大學生志愿者的奉獻、有對校園周密安排的感謝、有社區最年輕“大白”的熱情,有為了長輩擔心憂慮的孝心,有在朋友圈里敏銳捕捉到的“小確幸”,有對美好春天的守望和向往……
他們都是“00后”。 我們確認并且相信,這些光,都是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人眼里的希望之光。
追光
你問我光是什么樣的,我無法回答;
我只知道追光是理想主義者的座右銘。
成為志愿者是一件快樂的事,成為抗疫志愿者是一件獲得感很強的事。穿上綠馬甲的那一刻,意味著選擇了“追光”。把守體育館四號門出口,負責每一位人員的登記與篩查,比想象中的更辛苦、更忙碌。呼告、忙碌、汗水,與將要喑啞的喉嚨,“請準備好校園卡”和“打開健康云二維碼”成為了最常說的兩句話。
每一張臉好像都有了畫像,每一個校園卡的卡套都在宣告一個獨特又自由的靈魂。疫情當前,我們的第一身份都變成了上理戰“疫”人。幫叔叔阿姨登記后收獲的“謝謝”能讓人感動得落淚,素昧平生的溫情總是最柔軟的觸碰。午餐時分因為崗位特殊性沒法去休息區就餐,取下口罩邊用餐邊工作多少還是會擔心。但是走過的同學刷卡說的那么一句,“你們辛苦了”,才能發覺原來一切都值得。
從來沒有生而英勇,有的只是選擇無畏。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四小時的連軸工作,做人型喇叭,也做服務指引。身上的綠馬甲是一股勁,穿上是力量,脫下是交接。是默契的點頭,也是相互體貼的安慰。五天綠馬甲,我們在平行又不平行的時空里穿梭,奔赴同一個春天,期待同一場芬芳。與“理”在一起凝聚的你我他,守護每一張寧靜的書桌。
時代的一粒塵,個人的一座山。無奈與希望總是能在一瞬間達成和解,平衡的永遠都是人本真正的情懷。從來沒有生而英勇,有的只是選擇無畏。每日上漲的數字都觸目驚心,或許已然麻木,或許依舊溫存。我們盡力去打撈悲劇中的“個”,去寬慰每一個想要舒展卻最終落下微笑。
擁抱是清淡的平撫,卻最富有力量感。隔著口罩的面頰相碰,說一句“還好你在”;脖頸處的低頭沉眸,淚水淺淺洇潤著惦念與慶幸。太陽有光,螢火也有光,白色與藍色象征清潔也代表安心。春日午后,草木蔓發,詩歌仍然歡欣鼓舞,我們都在追尋自由的風陵渡口。流動的光與流動的風,草莓還未過季,風箏扶搖而上。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電話多了很多,書信也有了去處。寒假從家里帶來的信紙還留著桂花的印記,又添上了櫻花和桃花。“見字如晤”太過客套,“給你看花”才是心照不宣的難得風雅。電話里的朋友說她的馬甲是紅色,她的馬甲又是藍色,輪班和值崗,我們都在追尋同一束光。
你問我光是什么樣的,我無法回答;
我只知道綠馬甲和滾燙的淚,值得一束燦爛的郁金香。

筆者參與校園志愿者工作的照片
感謝守“滬”
2022年的春天,上海遭遇了疫情“倒春寒“,上海人民的生活被按下了暫緩鍵。被封在大學校園的我們,感受到了太多太多的溫暖與守護。
3月15號,早晨六點突然接到封控的消息,熟睡的大家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面對突發情況,大家積極成立志愿者隊伍,協助宿管阿姨處理相關事務。每一頓飯都及時在飯點送達到大家的宿舍,那背后是食堂師傅連軸轉,將葷素搭配的飯菜一份份打包送出;是送餐志愿者拉著小推車,大步走向封控宿舍;是宿舍區志愿者和宿管阿姨協力配合,將營養豐富、熱氣騰騰的盒飯送達到每一個宿舍。(盒飯真的很好吃~)
3月31號,新一輪的核酸檢測開始了,在校園核酸期間,穿著綠色馬甲的志愿者們沖鋒在前為大家服務,協助核酸檢測能夠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引導大家一米線排隊,掃描預約二維碼,實際上任務沒有難度,也不是特別勞累,但一次次的重復性工作結束后,身體還是會有些酸痛感,但正是大家的齊心協力克服困難,才能盡早擁抱疫情防控戰的勝利。
4月3號,浦西全面封控前夜,看到了學校后勤老師和食堂師傅,在一趟又一趟地往食堂里搬運蔬菜,大米。食堂阿姨對師傅說,“從來沒這么辛苦過,給你們留了炒飯,搬完了來吃“,看著食堂一角慢慢囤積起來的物資,不經感慨,盡管物力維艱,學校真的在盡力保障我們的生活。
2020年的春天,因為疫情沒有開學,沒能感受上海的春天,2022年的春天,正如漢娜·阿倫特在評論加繆的《鼠疫》時說過的,“有一種加繆式的英雄主義,就是平凡人因為樸素的善良而做出非凡的事情。”
從心底里涌起的那一份暖意與力量,讓我們相信山有回峰,湖有彼岸,前路光明,苦盡甘來!

食堂一角
尋找春天計劃
去年清明節假期第一天,我已經和室友到達了蘇州,在那里感受春日,但是今年的春天好像只存在于我的朋友圈。
我要做出改變!今天只有一個計劃——尋找春天!我選擇走遍校園的每個角落。
很幸運,今天天氣超級好晴空萬里還有微微輕撫的風。在整個“旅途”中,抬頭我看到了各種形態的風箏,飛來飛去的羽毛球、籃球,以及已經有些吐綠的樹葉;低頭看到了圍成一圈聊天交流的朋友,躺在地上翹著腿曬太陽的同學以及從樹杈間散落的陽光;走在路上看到了正拿著剃刀幫別人剪發的同學,還在排隊做核酸的人員,不斷從身邊跑過的同學以及宿舍樓后探出的一枝桃花。
還發現了自以為很熟悉的學校依然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例如國合樓、綜合樓和美國文化交流中心前面的樹都已經開花了;一公寓后面的小橋上系了很多心愿牌,橋前還栽種了各色各樣的郁金香和牡丹花,在陽光下像是籠罩了一層淡淡的光暈;學校的理發店也不再是無人光顧……
生活好像只有三個地方——宿舍、食堂和核酸檢測點。生活在有意無意之下被無聊和焦慮包圍了。可是生活真的只能無聊只能一成不變嗎?或許,只要你主動去尋找春天,你就會發現春天就在你身邊。你去做核酸的路上開的花,窗外樹杈新長出的枝椏,偶然飛進家里的小鳥……都在告訴你春天來了。
疫情總會過去。如果你發現逐漸自己開始焦慮,那就去找找春天吧!我想和你一起共享彼此眼中的春天,留下關于2022年春天的記憶。


上理校園春天片刻
【校園外】
小區里年紀最小的“大白”
3月14日早上9:00,我剛起床準備出門取快遞就聽到我爸說小區封了。我想:“小老頭子哪兒聽來的謠言?”
出了門,誰料原本四通八達六七個小區門全有大白、警察、警車……
我從出生開始就住在本小區,已經20年了,但好像就沒有加入一個微信群。抖音上一直收到大數據推送來本小區居民發的“完了,芭比Q了,小區封了”的視頻,看到評論區有說小區建了群,我便趕緊上去要聯系方式,成功加入組織。
進群以后看到大家都有些緊張和慌亂,不能出門、不能上班、外賣快遞也有專人配送至樓下,一些住在靠大門的居民一直拍門口的動態給我們分享,消息的及時傳遞也讓大部分人安了心。
感謝微信群,讓我們認識了這個小區了這么多有趣的人,有業主、有租戶、有本地的、也有外省的,大家會互幫互助,誰家缺什么別人家有,就會讓大白幫忙傳遞一下,都可熱心了!我也幫了不少人,給獨居不會用手機的老人送菜、幫家里上網課的孩子打印資料、用三腳貓功夫教一些年輕人簡單的做菜方法……
從前我只認識我們小區一兩戶從小玩到大的同齡人,現在認識的可多啦!各個職業的、各個性格的,也發現了小區里藏龍臥虎呢:中醫世家、慈善救助組織、教師、醫生、律師……有什么問題在群里吼一聲,總有專業人士為你免費解答,真是方便極了。
3月31日,居委會發了通告,小區的黨員除年紀大身體不好的都得參加之后的疫情防控工作當志愿者,而我的父親恰好免疫力較差,我便自告奮勇沖去居委會報道,成為了小區里年紀最小的“大白”。
3.31當晚就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我們志愿者分為多個小組配合支援的醫生護士進行全員核酸。
4月1日早上5:00起床,5:30居委會集合,自己看著視頻教程換上了“大白五六件套”:防護服、鞋套、手套、紗帽、面屏、口罩。我們互相幫忙在衣服上寫下了名字,也在小花園留下了我們組的的第一張合影。
6:30,大白們先到小花園進行核酸采樣,滿20人一支采樣管混采,7:00準時開始叫樓。我們小組一共負責二十一棟樓,分工明確,一個喊樓、一個核對名單、一個帶隊到小花園門口、一個在小花園門口引導排隊、一個在里面引導排隊并負責給年紀大沒有手機的老年人登記核酸二維碼。
我負責在內場引導排隊和登記二維碼的,由于在上一次封控期間就主動幫助很多老人弄過了,手機里有他們的信息歷史記錄,操作起來方便了不少,給我原本忙碌的工作減少了很多壓力也節約了時間。
做到我住的這棟樓時,我爸媽都沒認出我,直到我說話他們才反應過來,也向樓里鄰居“炫耀”他們的女兒在小區里服務,給他們長了好多光,認識我的、不認識我的鄰居都對我稱贊有佳。在鄰居們的夸贊聲中,我想著一定要做得更好!
因為要滿小區跑著叫樓,一向喜歡動植物的我收獲了很多美好。小花園里發現了一顆繁茂花開滿樹的日本晚櫻,粉色的重瓣花朵緊密地簇成一團,美極了!櫻花樹下有只很肥很肥的橘白貓咪,一直圍著我們志愿者打轉蹭腿求摸摸,另一只淺色橘貓貓直接一路跟我回家了!還有一片居民自己種的油菜花,黃油油一大片,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閃閃泛著黃色的光芒,像是無數只小蝴蝶在院子里隨風飛舞。

志愿者留影
4月4日,今天是第二次全員核酸,好消息是每個工作點位增加了一倍,一組可以同時有兩列做核酸的隊伍,我拿了一支仿真荷花用來做引導牌,只需要和居民說“跟著荷花走!”就能快速且正確的引導到相應工位,真是方便又顯眼。
于是我們僅僅用了兩個小時就完成了二十一棟樓660人的核酸檢測,9:00就結束工作了!消殺完成回到家才10:00左右,但卻已是身心俱疲,不干一次這個工作真的是不知道大白的辛苦呀!困得我又是一覺睡到了天黑,也要預備著明天繼續參加分發政府補給物資的工作啦。
春日居家陽臺野餐
吸引我關注到金老師與她的居家故事的,其實是一條在我無意中刷到的朋友圈,這條布撒陽光的朋友圈讓我眼前一亮——照片被拍攝的時點恰值日光頂照的午后,在陽臺圍欄的陰翳下,一個短發的小毛頭正盤腿坐于紅綠黃相間的方格午餐布上。他的左側擺著一個竹編的亞麻色野餐籃,系著粉色的蝴蝶結,滿載著五彩繽紛的包裝食物與鮮花,襯得這個孩子看上去小了一圈,右側則擺著一塊方形的白盤子,盤子上是兩塊小小的巧克力瑪芬蛋糕。
在朋友圈中,金老師附上了這些野餐食物的詳細做法,并配字“決戰日,曙光在前方!假裝在野餐”。
這么會生活的嗎?看起來好有愛啊!我先是震撼了一番,隨后涌上我胸口的,便是抑制不住的好奇與驚喜。我聯系了金老師。
“桌椅,餐具都擺好,蛋糕從盒子里拿出來擺到盤子里,對面坐著他最喜歡的草莓熊。過幾天,再為他準備一場野餐,野餐墊鋪好,籃子里面放滿吃的,也算是有點儀式感了。”金老師要求的儀式感,是讓孩子了解“野餐”的概念,知道野餐是要有布,有花的。在居家期間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尋找生活的樂趣,在未來的生活坎坷里也應如是。

孩子用餐照片
“兩年前,我們基本都是出于對疫情的未知和恐懼自發地呆在家里。這次是遵守政府政策,自覺居家。兩年了,大家對這個病了解加深,也都基本接種了疫苗,我現在的心態反而是蠻平和的,覺得病毒沒有從前想的那么可怕,看待新冠病人也不會歧視了。除了前幾天看到嬰幼兒隔離點的新聞,作為一個家長我會覺得很痛心。自己在家帶一個孩子都會感到吃力,而護士們要照顧那么多小孩,那么辛苦,肯定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家長們肯定也不放心啊!”
“昨天新聞上看到大飛機,孩子很激動地說:‘解放軍叔叔們來幫我們了!’,知道解放軍是來幫他的,現在天上看到飛機的劃痕也會說是解放軍叔叔。”
這,或許是孩子理解的希望。
奶奶獨居,怎么辦?
從來沒有覺得疫情離自己那么近,擔心是難免的,但擔心好像又是多余的。
我最擔心的是我的奶奶,作為一個獨居老人應該怎么辦?在疫情剛剛開始的階段,居委會告知我可以去街道給老年人申請紙質版本的隨身碼,這樣奶奶配藥等日常生活都會方便很多。之后,我發愁的是這一次次的核酸登記碼又應該怎么辦呢?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這核酸登記碼提早打印了下來,挨家挨戶發給了獨居老人,這細心的程度真的讓我感受到關懷,也放心了不少。
奶奶并不會使用微信,于是,業主群的消息沒有辦法即時得知,基本上都是我打電話告訴奶奶。出于安全考慮,核酸是一棟一棟樓做的,每次叫到了再下來。有次,我看到群里通知做核酸,奶奶沒有接電話,我很著急,生怕奶奶睡著了,錯過了核酸。后來奶奶回電我才知道,原來是隔壁鄰居下樓的時候順便敲門告知了奶奶。
還有一件小事,讓我很感動。蔬菜瓜果成了“珍稀品“,買菜成了一樁難事。奶奶家的小區暫時被封,雖然旁邊有個很大的菜場,出不去,只能眼巴巴的看著。這些店家在業主群發布了購買信息,免配送費,也不加價把菜送到小區門口,甚至還有奶站的加入,牛奶蔬菜水果一個不缺。
政府給大家發菜的時候,奶奶因為是獨居老人,居委貼心的送上了兩份菜,有帶魚,五花肉還有蔬菜。彭于晏炸帶魚上了熱搜,我的奶奶也炸起了香噴噴的帶魚,而且獨居老人的那份帶魚更加肥美。

政府送菜
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特別是在這樣特殊的時刻,人性的光輝更加閃耀。感謝上海政府,感謝居委的工作人員,感謝鄰居等等,讓在上海的每一個人都能井然有序的生活。我愛上海這座城,我堅信,疫情一定能很快過去。
在疫情的褶皺里享受春光
伏在窗前,轉動鏡頭,對準焦點,“咔嚓”一聲,拍攝下相機里第34張春光。
自3月9號回家線上上課以后,居家的日子里生活似乎進入了單調的循環狀態。疫情豎起的高墻隔絕了人們和自然荒野的距離,我甚至覺得我的天地都在發生著改變,縮小到了天花板和大理石瓷磚之間的距離。而某些情感在被迫進入了微觀世界中的人們身上悄然滋生著。
某天,在陽臺向外眺望的時候,我注意到鄰居家年幼的小孩吹著了肥皂泡,吹的滿陽臺天都是,有些泡泡隨風輕柔地飄在我面前,然后炸開,不由得聯想起來《樹上的男爵》這本書,書中描寫的男爵母親死去的畫面,她微笑著死在了男爵為她吹起的以往她一向覺得幼稚的肥皂泡中。漫天的泡泡里我覺得很浪漫極了,那個孩子在以她自己的方式過春天。而那些飄遠炸裂的泡泡,喚醒了我某些模糊的感情。

攝影作品之一
我開始喜歡上窗外的樹木,喜歡它們在風刮過去在耳朵內響起的簌簌的細微響聲,時不時伴有鳥類的細語傳出,一線線的,以極小的分貝呼喚叫喊。我能看見樹木的生長,看見長出又凋零的不同顏色葉子們,能看到樹上青一塊白一塊的霉斑點。我喜歡著傍晚時刻陽光和陰影為樹打造的油畫感。樹的存在最簡單的連接了我與自然原野,我在觀察樹的同時享受著春光。
正如蘇軾所言,“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時常抱怨鋼筋水泥的現代化壓榨里人類的個性,人被壓縮成為特定行為的集合體。也許這次疫情的改調,是人和自然獲得重新的鏈接,人們開始在自我周圍的天地里尋找春天,尋找荒野的存在,去找尋最簡單的個性和最原始的欲望。
采訪并文:吳茜玥、閆芷玥、岳夢佳、徐夢欣、郁雨晨、席時禎、譚佳音
指導教師:上海理工大學版藝學院傳播學專業全體老師
編輯:林子堯
來源:澎湃新聞
原文鏈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483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