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員,我義不容辭!”“我是黨員,我請戰!”“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上海教衛系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使命擔當,扛起特殊責任,迅速集結,主動請戰,成為教衛系統戰“疫”中的“先鋒隊”和“排頭兵”。一個黨員一面旗,他們以實際行動,成為疫情防控中流砥柱,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讓我們走近他們,了解這些黨員的戰“疫”故事。
復旦大學
志愿者名額,比網上搶菜還困難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職工黨支部書記段偉教授,住在楊浦區五角場街道社區。他很早就報名參加小區抗疫志愿服務。
疫情期間,由于小區封控管理,小區里住戶的生活物資需要配送,段偉和所在樓棟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參與搬運,分發抗原試劑。這些物資經過消殺、靜置一段時間后,段偉和同伴們再把物資分送到各家各戶。五月的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忙碌的工作中,汗水濕透了防護服。
其他樓居民見段偉所在樓的志愿者太辛苦,要求分擔志愿工作,“晚上23:40,居委發出未來一周志愿排班表,20分鐘內,值班表就填滿了。”段偉說,“大家都感覺搶志愿者名額,比網上搶菜還困難。”他當時報了三個時間段的志愿,能報上名,還是因為剛好趕上晚上在寫文章,及時看到信息,拼手速填報上去。
“大家都爭當志愿者,奮力為小區早日解封、為上海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盡一份力。作為一個有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和基層書記,我不上誰上?”段偉說。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教授、教職工第一黨支部黨員高艷琴積極響應“黨員向社區報到”,主動下沉一線,作為徐匯區楓林路街道社區志愿者,參與到一線抗疫工作中。
除了在樓棟里做好志愿服務外,高艷琴還主動入戶為樓棟內80多歲患有眼疾的老人做抗原檢測。老人的孩子不在身邊,自己不方便做抗原,只要到做抗原的那一天,高艷琴都及時出現,幫助老人,并把抗原結果傳給老人兒子。前些天高艷琴要參加早上8點的會議進行博士生面試,她7點40分就到那戶老人家去,幫忙做好抗原。
“我就是做了一件微小、簡單的事情。”年逾60歲的高艷琴說。
華東理工大學
“青椒”黨員抗疫、科研兩不誤
“我可以處理好家事,隨時準備來學校。”獲悉學校需要老師進校服務的消息后,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碩士生導師、黨員教師丁煒超沒有絲毫猶豫。雖然家中還有10個月大的嬰兒和年邁老人需要照顧,但他還是克服困難,主動請纓。
“三餐配送員”“快遞小哥”“學生管理員”“安全巡視員”······在校園抗疫一線,時時處處都有他的身影。雖然一天下來,常常忙得顧不上喝口水,雙腳也走得生疼,但丁煒超說:“能為抗擊疫情盡一份力,我感到非常光榮。”
正值畢業季,部分學生的研究課題需要隨時調整實驗或算法的相關參數和進行實驗環境的設置,以保證實驗能連續進行。丁煒超先后幫助信息學院100多名同學解決了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確保實驗項目和畢業論文正常開展。
本學期,丁煒超還承擔了4名本科生、6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他利用工作間隙錄制音視頻教學內容,與學生在線互動,每周組織2-3次線上會議,精心指導學生開展科研和完成畢業設計。
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學生上機實驗課程的順利開展,丁煒超還發揮計算機專業優勢,組織課題組成員設計并研發了一套“智慧云實驗平臺”,為學院開設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課程提供在線實驗教學環境,累計服務課程數超10門,受益學生超200人。繁重的抗疫工作沒有阻擋丁煒超科研的熱情,近期,他還發表了2篇JCR二區論文,申請了2項專利和2項軟件著作權。
上海財經大學
呵護學生,輔導員與學生同心抗疫
作為一名駐樓輔導員,在抗疫的特殊時期,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專職輔導員李淮北一直守護著學生們。
學校決定實施分片區封閉管理措施之后,李老師被緊急召回到武川路校區學生公寓擔任22號樓和23號樓的輔導員樓宇長,完成身份轉換,即刻進入與同學們同吃、同住、同抗疫的工作新常態,承擔起兩棟樓500多名學生一日三餐的統計發放、核酸檢測和抗原自測的組織安排、防疫和生活物資的接收分發等各項防疫事務,工作繁雜、責任重大。
在學校、學院和大家的齊心協力下,他迅速組建了一支精干的樓層長和志愿者隊伍,通過不斷摸索,使網格化樓宇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除了兩棟樓宇的疫情防控工作之外,李老師還利用晚上時間,組織學生們參加線上生涯規劃月活動和“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線上云團課,有條不紊地推進學生日常思政工作和畢業班學生就業工作。
在李淮北看來,凌晨兩點的會、早上六點多的物資、晚上十二點的醫療垃圾清運和回不完的微信消息,是他抗疫戰斗中的難忘回憶。他說:“每當看到汗如雨下也堅持送飯的老師們和無私奉獻、辛苦付出的志愿者同學們,以及不斷發來的‘老師辛苦了’的暖心慰問,便覺得這些辛苦不算什么。”
上海理工大學
“臂膀厚實了,也更有力量了”
協助“大白”完成核酸檢測工作、搬運餐食、對物資進行消殺和分發、協助輔導員統計每日抗原情況……這些都是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第四宿舍黨員志愿者陸詩雯最近的日常。

陸詩雯正在搬送物資
“如果說有什么變化,那就是臂膀厚實了,也更有力量了!”陸詩雯解釋說:“這個力量不止是多了些肌肉,更是有力量去守護我們宿舍樓這個‘家’,作為黨員要對得起胸前的黨徽,有沖在一線的勇氣,也有共擔風雨的力量。”
這份“力量”也傳遞給了更多同學,匯集成宿區里融融的暖意。在陸詩雯擔任核酸志愿者期間,有一次忙得顧不上吃飯,她擔心同行的志愿者會出現低血糖頭暈的情況,隨口提了一句“要備點糖”,沒過多久就發現有“田螺姑娘”在自己宿舍門口放了許多棒棒糖。“小小的糖是同學們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和鼓勵,沒吃就覺得心里甜滋滋的,充滿了干勁。”陸詩雯感慨道。

陸詩雯和“大白”上門為同學們進行核酸采樣
當讓陸詩雯選擇一個詞來形容這段特殊的抗疫時刻時,她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堅持”。她說:“完成一兩天的辛苦工作可能很容易,難的就是把這份責任感落實在每一天大大小小的任務里,這也是對我們自身能力和品格的錘煉。入黨的誓言在耳邊回響,我愿意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換取更多人安全的環境。”
上海師范大學
“2+3+4”工作法,凝聚抗疫力量
近40個日夜,472+243名學生……“同學們,請按順序開始下樓排隊核酸,沒有叫到的請在宿舍耐心等待!”在上海師范大學徐匯校區的西九宿舍樓總能看到一個瘦高而堅定的身影,她是外國語學院學工辦主任、2022屆243名本科畢業班輔導員、西九宿舍11個學院472名研究生的駐樓輔導員馬燕婷。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5歲孩子的母親,她舍小家為大家,駐守校園近40個日夜,成了暖心溫柔的“知心姐姐”、快速高效的“數據達人”。
疫情以來,馬燕婷始終運用“2+3+4”工作法,“堅持兩項原則、建立三級網絡、聚焦四個要點”,守護學生安全,筑牢校園疫情防控一線。堅持把守護學生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校園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學生宿舍樓宇管理中建立“寢室長—層長—樓長”的學生骨干三級網絡,將疫情防控工作落小落實落細。聚焦人文關懷,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建立特殊情況學生臺賬,分層分類給予關心關愛。
白天,她是老師,忙于各項校園疫情防控事務;晚上,她是母親、是妻子。和家人視頻連線時,她對孩子說:“寶貝,聽爸爸的話,保護好自己,等媽媽守護好大哥哥大姐姐們的健康,我一定早日回來。”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下沉一線,助力小區抗疫60多天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行政管理直屬黨支部副書記胡娟,積極下沉社區參與一線疫情防控。接到小區進行14天封閉管理的消息時,她主動報名成為社區第一批志愿者,每天定點在小區門口對外賣和快遞分揀消殺,確保居民生活物資采購安全。目前,她已投入一線抗疫60多天。
那天下午4點,小區臨時接到通知要進行全員核酸檢測。時間緊、任務重,為盡早完成小區全員采樣,居委通知3000多位居民集中檢測,導致排隊時長較久。胡娟不斷在隊伍來回走動,向居民一遍遍地解釋、安撫情緒。核酸檢測完畢已是夜里9點半,她已經連續站立5個多小時,雙腿腫脹,腰也直不起來。
小區實施封控以后,她又積極投入藥品登記分發、團購物資派送、抗原數據統計等工作。某次居民團購的蔬菜包深夜11點才到達小區門口,為及時送給居民,胡老師直接送貨上門。由于她負責的單元樓沒有電梯,只能拎著10多斤重的蔬菜包,上上下下好幾趟,直到凌晨才將所有蔬菜包派送完畢。盡管累得腰酸背痛,但她毫無怨言。
來源:上海教育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G-FTcpAFqDADXBYLqrEse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