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暑熱已經提前降臨八桂大地,在廣西貴港的護城河邊,彼時還是環建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研二學生的劉偉,頂著一身蚊子包、耐著高溫蹲守5天,根據實地調研情況、精益求精地修改著電腦上的圖紙,最終設計制造出可持續改善和保障貴港市中心河道水質的環保設備。這一成果也為他的創業之路帶來了“第一桶金”。
早在2018年,在導師李飛鵬的指導下,劉偉在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科技園”)里“安了家”,創立起上海悠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圍繞系統治理和低碳理念,劉偉深耕城鄉水體污染治理,瞄準水體水質和環境修復過程中的疑難雜癥,將專業所學、實踐所長融入創新創業實踐中。“我們公司的logo是一只銜著水滴的啄木鳥,寓意著每一位悠理人都應做一只攻克水環境治理難題的‘啄木鳥’。”劉偉談道。
在多元賽事中磨煉創業者素質
創業之路并不輕松,從零基礎的路演到校內創業大賽獲獎再到獲得“楊浦創業之星”,這成長的背后是劉偉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的精心雕琢。

劉偉與同學在浙江省慈溪市某養殖場對水體進行取樣觀測
回憶起2018年參加學校“滬江圓夢”創業大賽的經歷,劉偉笑著說:“那時候帶著尚顯稚嫩的PPT就上臺路演了,完全沒有將創業與商業的內容相結合,甚至還超時了,連PPT都沒講完。”但就是這樣的挫敗經歷讓他記憶猶新,“像課堂匯報一樣的PPT形式、生澀的演講方式、不完整的產品展現,一系列問題都在比賽中暴露出來,卻成為了創業中的寶貴財富。比賽失誤不可怕,每次評委的點評都是我修改項目、收獲進步的最好助攻。”
接下去的時間里,他開始頻繁參加各種創新創業比賽:“挑戰杯”、“互聯網+”、“匯創青春”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創業在上海”、“楊浦區初創啟動資金”等公眾參與的創新創業大賽,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周”等創新創業訓練活動。在這些不斷“升級進階”的比賽中,劉偉一次次打磨著報告書,精進產品相關技術,鍛煉路演能力。最終,他將“互聯網+”大賽國家銅獎、挑戰杯大賽國家銀獎、2021年楊浦創業之星大賽“創業之星”獎等一系列獎項收入囊中,他的創業者素質也隨之不斷提升和完善。
參賽型創客成長為實干型創業者
對于創業,劉偉的關鍵詞是時機。“如果有創業的想法,一定要勇敢出手,大膽嘗試。”抓住時機與政策,是劉偉的創業訣竅,在他看來,這既是一種對自身能力的磨練與提升,也是一種增加自己項目曝光度的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既能通過各種比賽評委的建議提高自己項目的水平、增長比賽經驗,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項目,實在是一舉多得。由此劉偉笑稱自己為“參賽型選手”。

劉偉在實驗室進行實驗
創業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有“源頭活水”。劉偉在運營公司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自身在專業領域的科研創新能力。碩士畢業后,他成功申請到在環建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專業攻讀博士的機會,從一名參賽型創客逐步成長為一名研究型創業者。“環保行業對專業知識、專業深度要求很高。一方面我要根據項目現場實施情況將產品技術不斷改進,同時我也要跟進專業領域的前沿研究,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推動公司在行業里深扎根。”
“大家長”陪伴成長全過程
奔跑的路上,總有一盞明燈在指引方向。對于劉偉來說,科技園的陪伴就像是一盞長明不滅的引路燈。細致,是劉偉對科技園的第一印象。創業初期,很多涉及公司運營的事情都是一頭霧水,而科技園一直扮演著“大家長”的角色,不僅提供詳細周全的創業扶持,還有創業基金、商標制作、稅務代理、公司運營等方面的顧問。


劉偉參與設計研發的智能水質衛士投入實際應用
除了提供場地、硬件方面的幫助,科技園還打造集客“贏”養站,通過舉行訓練營、培訓沙龍等活動,幫助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創業者提升創業能力,快速成長。“園區特別關注創業企業的成長過程,會跟進企業發展,幫助孵化產品。濃厚的創業氛圍、多項政策扶持也讓我切實體會到被支持、被推動的成長力量。科技園像一個家,也許我們會成長,會出去闖,但家一直在后方鼓勵、支持我們。”劉偉談道。
目前劉偉帶領的“悠理”已具備獨立的研發及生產能力,建成了光催化涂層材料生產線、微生物載體材料生產線和設備加工車間,業務范圍擴展到上海、江蘇、湖北等十余個省市,服務水域面積數萬平方米,2021年營收超500萬元,納稅60余萬元,并獲2021上海·楊浦第六屆“創業之星”大賽區內組最高榮譽:“創業之星獎”。“能將個人所知所學致力于河湖水環境保護,為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很渺小,亦是我成長道路上最大的驕傲與自信。”劉偉如此感言。
供稿:新聞中心
文:董真 楊怡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