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91干干干_4K全集在线观看

搜索

上理人物

【上理封面人物】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創新團隊:以賽促教 賽教融合 以魅力思政課播下理想信念的種子

2022-12-22 2898 文: 圖: 編輯:

他們,用辯論賽、模擬法庭等創新教法“包裝”課堂,讓學生們體驗有滋有味的思政盛宴;他們,連續獲得兩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簡稱“青教賽”)一等獎,取得了今年滬上馬院最好的教學競賽成績;他們,深入師生學習、工作、生活“全鏈條”,搭建實踐育人“新場域”,繪大三全育人“同心圓”……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牛海、劉科、王麗、史玉、王海斌、郭根、王素雷、宗立寧、李瑩等老師組成的教學創新團隊,不斷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在一堂堂充滿魅力的思政課上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

“智囊團”協同作戰,賽場礪煉精兵

“參加競賽最大的意義是讓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克服教學上的短板,促進我們對課程內容的全方位理解和把握,從而能以更多視角和方式來講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近日,在第五屆上海“青教賽”決賽中,馬院教師王麗以精彩的教學呈現斬獲一等獎第一名,至此,馬院已連續兩屆摘得上海“青教賽”一等獎。

談及獲獎,王麗感慨道:“在我背后,有一支超棒的團隊在支持我、鼓勵我、鞭策我,我只是盡可能完美地展現了團隊努力的成果,最終走上了領獎臺。”誠如王麗所言,在她用心打磨課件、參與賽事的背后,有一支“智囊團”持續貢獻智慧和方法。“租界時期,中國司法主權逐步淪喪;香港‘占中’事件后,通過人大釋法逐步落實香港的司法獨立,兩相對比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強大,進而增強‘四個自信’……”回顧比賽時的教學案例,王麗說道:“我的學科背景是歷史學,所以用會審公廨的例子說明租界時期帝國主義對中國司法主權的侵蝕比較拿手,而當下對司法案例的闡釋已涉及到法律領域,團隊王海斌、郭根等老師以深厚的學科素養幫我延伸案例、完善競賽課件。”不僅是教學競賽,在王素雷等老師的啟發下,王麗還嘗試運用模擬法庭的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將備賽、參賽中掌握的教學方法反哺課堂。


王麗老師在比賽現場

今年團隊多位老師努力克服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積極參與國內重要教學賽事。除王麗外,史玉、宗立寧也分別斬獲第二屆上海市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2022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比武特等獎,這意味著團隊在本年度上海市高校各項思政教學比賽中均有獲獎且成績優異。近三年來,團隊總計獲得市級“青教賽”一等獎2項,思政課大比武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上海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獲批1項市級一流課程,充分展現了上海理工大學思政課教師的教學風采。

為教師們提供強大支撐的除了教學創新團隊,還有集學院之力打造的“名師工作室”。如果說教學創新團隊是“研發中心”,分布在各個系部的6個“名師工作室”就是“樣板車間”。各個“樣板車間”的負責人也是“研發中心”的核心成員,他們隨時會把集體研發出來的好教法、好案例“播撒”到各系部,實現“名師效應”最大化。

馬院舉行黨史學習專題集體備課會

 “配方先進”“入微入味”,鍛造沉浸式“金課”

在思政課堂上,同學們可以親身體驗“手撕鋼”,感受我國科技創新的堅定步伐;也會以辯論賽的形式就無人駕駛汽車是否安全、涉及哪些倫理問題等話題進行辯論……團隊堅持以賽促教、賽教融合,將競賽過程中探討和研發出的模擬法庭、辯論賽、小品等增進教學互動體驗的教學方法帶入思政課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在劉科老師的‘科學與工程倫理’上,她不會直接以‘輸入’方式把知識點‘灌’進我們的大腦,而是以AI繪畫、食品酶制劑等技術的倫理爭論為基礎,通過辯論的形式引發大家思考,讓我們真心想把倫理價值‘印入’腦海。”馬院2021級研究生申怡銘如是說。也正是由于沉浸式體驗過如此有趣的課堂,本科就讀于光電學院的申怡銘在做了4年“工科女”后跨考到馬院深造。

劉科(中間)輔導光電學院本科生的創新研討

談起引入辯論賽等教學方式進課堂的初衷,劉科表示,辯論可以讓教學內容“活起來”,更好地與時政熱點、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也能更好地踐行工程德育理念。“我們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工程師,他們要通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思維火花的碰撞,把自己真正擺進課堂,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我是誰’‘我為誰’‘我該怎么做’。”劉科說道。

上好“科學與工程倫理”和“中國系列”選修課等校本思政課程,是學校和馬院近年來加強思政課程改革創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一個縮影。在學校黨委指導下,馬院全面推進理工特色的“大思政課”建設,構建了6+N+1(4)的思政課教學體系,引領上理師生勇擔科技報國、制造強國使命,受到學生們普遍歡迎。

貫穿育人“全鏈條”,營造三全育人“大場域”

指導“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賽,增進學生們愛黨愛國之情及對專業的認識;“青史紅史照我心”這一特殊的結課作業號召同學們走進大眾日常生活為老百姓“寫史”;組織“圍爐疫話”活動,在疫情封控期間給同學們送去溫暖和撫慰;開設線上自習室,“屏對屏”為同學們的專業學習、校園生活答疑解惑……在“溶鹽于湯”的課程主渠道之外,團隊老師們真正走進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多方位的思政教育,踐行著課內外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除了引導學生,在“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馬院教師還與各學院專業教師相偕同行。“建設‘大思政課’,意味著上好思政課不是馬院教師的‘獨唱’,而是學校所有老師的‘大合唱’。不過,作為‘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主體,馬院教師在合唱中不能只是張嘴跟唱,而是先‘領唱’,同時承擔起類似‘聲部長’的角色,在排練和演出中發揮好協調作用。”談及如何理解馬院教師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的角色,馬院副院長、團隊負責人牛海教授說道。為此馬院教師通過參加各學院教學團隊課程思政理論研討、點評課程思政主題演講等教學練兵活動,幫助專業教師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目前,馬院已實現對全校所有承擔本科教學任務學院的課程思政指導全覆蓋,促進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相融相通。

牛海為學生做講座

當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學校的首要政治任務,在學校舉行的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家宣講團成立儀式上,團隊中金瑤梅、劉科、王麗、牛海、王海斌、郭根等老師均被聘為宣講團成員,他們將緊密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上海的生動實踐,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論述,面向全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師生全覆蓋的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校落地生根。

團隊多位老師被聘為宣講團成員


供稿:新聞中心

文:張新妍、張煒、楊思凡

供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