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捐獻和移植造血干細胞,身邊很少有人經歷過,適配概率極低,大多數人不了解這個流程且心存恐懼。”近日,光電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上理工與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聯培生沈赫男,成為上海市第602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未來他希望以熱忱的科普消除身邊人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未知恐懼”。

沈赫男造血干細胞采集完成
“231ml種子”,為1400公里外患者帶去生的希望
10月27日,沈赫男前往華山醫院,開始造血干細胞捐贈前的準備工作,每天注射2次造血干細胞動員劑。
身體出現酸痛的感覺,注射完第一針動員劑,身高一米九、平時堅持鍛煉的沈赫男感到不適,“但一想到白血病患者還在等著我救命,這點不適咬咬牙堅持一下就過去了!”連續注射了5天后,沈赫男終于迎來正式捐獻的日子。
10月31日早上9點,沈赫男開始采集造血干細胞。整個過程不使用麻醉或鎮靜藥物,期間面對來探望的人,他始終保持著微笑。5小時后采集結束,231ml的造血干細胞,被一旁等候的志愿者封裝進專用保溫箱,迅速送往1400公里之外患者所在的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很幸運,我正式成為上海市第602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沈赫男輕描淡寫地總結著這5天來的成果。

正在采集造血干細胞
前腳離開“考研戰場”,后腳邁入“獻血救人戰場”
2020年12月,剛參加完考研初試的沈赫男,偶然看見停在校園里的獻血車,腦海中浮現母親20多年來堅持無償獻血的經歷,便毫不猶豫地登上了獻血車。采血過程中,他了解了造血干細胞捐贈的相關內容,并毅然在《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同意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大家庭中的一員。
今年8月,沈赫男正在開研究生小組研討會時,接到了來自紅十字會的電話,了解到其血液樣本和一位白血病人匹配成功,被詢問是否愿意捐獻。“下決心其實很簡單,畢竟是救人的事情!那時擔心的主要是如何說服家人,沒想到說清楚情況后,全家人都非常支持。”
當前身處研三的沈赫男,周圍同學已經奔忙于參加秋招。而在他看來,找工作和救人相比是一件小事,“秋招的時間還很長,錯過秋招還有明年春招,而捐獻造血干細胞救人是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情!”
“寫滿愛與奉獻的家風,滋養我向上向善”
爺爺熱心公益,獲得過江蘇省百佳孝星、最美老人,無錫市孝親敬老先進典型等榮譽;父親是一名高中老師,為人正直,從小就教育他要“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母親平日里就是一個“熱心腸”,知道鄰里有困難,就會主動幫忙……多年來,充滿愛與奉獻的家教家風滋養著沈赫男向上向善。
“爺爺現在已年近八十,是街道出了名的‘書法達人’。退休后,爺爺靠勤學苦練,寫得一手好書法。平時,他除了自己在家練習,還會定期去居委活動室義務教社區老人寫字,參加各項社區公益活動。”沈赫男在為爺爺感到驕傲和自豪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的品格。
了解到沈赫男的血液樣本與一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后,家人第一時間表示支持。“在入庫登記不到2年的時間里,就有機會為生命垂危的患者送去希望,這是多么幸運和值得驕傲的事情。”在姑姑眼中,沈赫男就是家里的“小英雄”。

沈赫男
將適配概率只有十萬分之一的“生命奇跡”延續
“非血緣關系之間的造血干細胞適配概率只有十萬分之一,每一例成功配對都是‘生命奇跡’……”平日里涉獵廣泛、對很多學科領域都有了解的沈赫男,被同學們稱為“小百科”。他曾多次在網上刷到關于造血干細胞捐獻和移植的信息,相關知識科普以及宣傳報道讓他心中萌發了登記捐獻的種子,未來他想為將這份“奇跡”的延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
“對于捐獻和移植造血干細胞這件事,身邊很少有人經歷過,適配概率極低,大多數人不了解這個流程且心存恐懼。”沈赫男希望以熱忱的科普行動消除身邊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恐懼。
“捐獻不會影響身體健康,造血干細胞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1到2周內就會恢復到原有水平。”當前,我國有近百萬患者盼著實現造血干細胞移植,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萬多人,捐贈造血干細胞是真正在用熱血為生命接力和續航。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無限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是機體的起源細胞,是形成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始祖細胞。沈赫男以干細胞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復制及很強的再生能力作喻,“希望正如干細胞一樣,那端從未見面卻從此同我血脈相連的戰友能夠浴火重生,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將這份愛綿延不絕地傳遞下去。”

我校一行到醫院看望沈赫男
供稿:新聞中心
支持:光電學院、沈赫男家人
文:張新妍、楊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