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10項發明專利、發表高水平論文2篇、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2022級電子信息專業研究生周洲的研究都聚焦康復科技,并入選學校2024年“科創先鋒”。醫工交叉融合不斷產生的新能量、內心堅定信念的驅使,像無形的手推著周洲向前,“如果說臨床醫學是讓人‘起死回生’,那么康復科技就是‘讓生命更加有尊嚴’。”
硬核創新與“柔軟心愿”
在周洲的心里,早早埋下了一個柔軟的心愿——用專業所學知識讓更多的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從高中開始在外求學,每次回老家看到曾經精神矍鑠的奶奶久病臥床的樣子,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怎么才能幫助像奶奶一樣的老人?怎樣讓他們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周洲毅然報考了上理工的生物醫學工程大類,并在專業分流時選擇了并不太熱門的假肢矯形工程專業。在專業的學習中,“醫”與“工”雙向靠近、交叉融合,“我只有努力提升個人科研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投身康復科技事業。能為健康中國建設奉獻綿薄之力,這是我的人生追求。”
在很長一段時間,周洲都是最晚離開實驗室鎖門的那個人,他每周用在研究、學習上的時間常常達到85個小時以上。“每天都蹲在儀器前,用螺絲刀和銼刀反復調整細節,雙手經常臟乎乎的甚至‘受傷’,但是覺得很值得。”

周洲在實驗室
往養老院“跑得勤”
“現在這款照護床用起來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嗎”“咱們養老院現在是怎么給老人喂飯的呢?”在養老院里,周洲和醫生、護工、老人“拉家常”,一聊就是一整天。每個學期,他都會往養老院跑十幾趟,仔細調研老人的實際需求。
在調研中,周洲注意到很多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下降而無法自如使用餐具,只能依賴護理人員一口一口地喂,但喂食速度慢加上一名護工需要同時看護多名老人,讓老人的進餐變成了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最基礎的模型設計到復雜的安全交互控制,周洲在老師的指導下不停攻關,發明了助餐機器人原理樣機,并不斷迭代升級。他作為主要完成人申請了5項發明專利,其中4項已授權。
從“柔性按摩儀”“假肢矯形器”,到“全體系在床照護系統”,周洲在項目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一個想法、一句話到后來真真切切地把整個平臺搭建起來,以硬核創新推進成果從“紙上論文”變成“臨床工具”。

周洲
康復與愛跨越國界
依托學校的平臺,周洲主動報名參與滬江康復工程論壇、學院博士論壇等會議的組織籌辦工作。在眾多次學術會議參會經歷中,在泰國參加2023年國際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大會的經歷是周洲最難忘的一次。
“我第一次作為主講人向國際康復領域的專家學者們進行全英文匯報,也是第一次作為隊長帶領著團隊與十余個國家與地區的青年學生們共同進行學術交流。”當團隊項目獲得了來自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專家教授的認可,當看到身邊這么多同齡人和科研工作者都在致力于為提高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生活質量而努力時,周洲更加堅定了用“康復科技夢”托舉“健康中國夢”的決心。同學任豪感慨道:“周洲不僅在學術和科研方面非常優秀,他對康復科技的情懷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深受感染。”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科研再難都要慢慢走,走著走著就知道怎么解決了,而不是一開始就望而卻步。”周洲表示,將來會繼續帶著信念和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
(本文人物為學校本年度評選的“科創先鋒”,部分素材來自研工部組織編寫的科創先鋒事跡材料)

周洲(右三)參加2023年國際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大會
供稿:新聞中心
支持:研工部
文:李卉云、史新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