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9人組成的團隊中有5位是大一“萌新”,10分鐘就能修好一臺因高強度對抗而損壞嚴重的機器,作為今年全國高校前往美國參加VEX世界錦標賽的8支隊伍之一進入世錦賽分區16強……讓我們一起走近學校VEX機器人賽隊熱衷創新、逐夢賽場的故事。
在雙創“大本營”跑出成長加速度
VEX機器人賽隊成立于2023年6月,名稱來自一項起源于美國的VEX機器人競賽項目,由機械工程學院金之浩、金廣寧,基礎學院周慶凱、成雨峰、唐一帆、陳碧瑤、陳韻禾,環境與建筑學院張秦瀚,光子芯片研究院陳子可等大一至大三年級的9名同學組成,他們因對機器人的熱愛走到了一起,共同設計搭建具有創新性、實用性的機器人。團隊成員作了內部分工,結構組的同學負責分工設計搭建機器、配合搭建,程序組的同學負責調試機器、寫算法。
賽隊機器由設想、成型到在各項大型賽事中嶄露頭角,離不開學校公共實驗中心和創新創業中心的“孕育孵化”:工程實訓中心薛文彬老師牽頭組建隊伍,錢駿老師給予3D打印、加工工藝、激光切割等技術上的幫助,王夢老師作為領隊負責外出比賽時的衣食住行、心理疏導、文字照片記錄、組織與其他賽隊交流等保障工作……“智囊團”“后勤組”的鼎力相助,讓賽隊成員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對機器的設計、加工、搭建、調試和優化等工作,為比賽打下堅實基礎。
“在學校雙創中心這個大本營,我們不僅提升了機械設計與程序編寫能力等硬實力,增強了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軟實力,還在完整的雙創鏈條中切身感受到了一個項目從開始到落地完成的過程,未來職業選擇上也更傾向于機器人行業。”賽隊成員、機械工程學院2021級本科生金廣寧感慨道。

賽隊在雙創中心備賽
進入VEX世錦賽分區16強
賽場上,在與其他高校賽隊的高強度對抗中,機器不可避免地出現損壞,需要參賽選手在兩場比賽間隔的10分鐘內迅速將其修好。由于大部分時候都是到外地打比賽,參賽選手需要高度熟悉機器,提前準備好零件和工具,預想好處理方案以快速應對機器的突發情況。
“有一次比賽后,機器上的電機掉了,由于安裝角度非常刁鉆,很難再重新裝回去,直到裁判已經催促進場了我們才修好,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打贏了那場比賽……”談起賽場上的突發狀況,團隊結構組成員、2021級光子芯片研究院陳子可如數家珍。
機器被動高掛結構速度快且操作簡單,導入方式具有獨創性,四翅膀設計保障更快得分……近日,團隊帶著作品在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這場被譽為機器人“奧林匹克”的賽事中脫穎而出,先后獲得了VEX機器人無錫亞洲公開賽國際簽名賽的聯賽季軍、VEX機器人北京亞洲公開賽總決賽的聯賽季軍,技能賽季軍和設計獎等4個獎項,成為今年全國高校前往美國參加VEX世界錦標賽的8支隊伍之一進入世錦賽分區16強。
“自2012年起,我接觸VEX整整12年了,從初中組到大學組,從V2到V5,從國內到國外,我拿到了各級賽事十幾項冠軍,VEX賽事見證了我的成長。期間有設計、調試、訓練時的絞盡腦汁,有賽中的熱血沸騰,也有賽后的萬分感慨,有喜極而泣也有失敗懊惱,但能站到VEX舞臺上,一切都是值得的?!标犻L、機械工程學院2021級本科生金之浩感慨道,非常榮幸能在大學里帶領一支專業的隊伍去參賽并能見證更多同學加入這個團隊。

賽隊赴美參加VEX世界錦標賽,進入世錦賽分區16強
為雙創“生力軍”打開一扇門
在這個晉級世錦賽的9人賽隊中,不僅有來自機械工程學院等具有一定相關專業技能儲備的高年級學生,還有5位來自基礎學院大一年級的工科雙創“生力軍”。
團隊程序組的大一學生陳碧瑤談到,在參賽實踐中根據機器結構編寫程序來實現運動功能以及路徑規劃的能力逐漸扎實,團隊分工合作達到共同目標的寶貴經歷對于她未來的學習也非常重要。
“隊長參賽經驗非常豐富,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可以安心備賽:下課吃完飯就趕去雙創中心,晚上經常在關門前趕回宿舍。印象深刻的是,臨近總決賽的時候在放寒假,我們都提前趕回學校每天參加訓練,是努力和熱愛讓我們沖進了世錦賽。”結構組成員陳韻禾在中學階段也有過類似比賽經歷,她表示很幸運大一就有這樣一個很好的創新平臺去歷練。
VEX機器人賽隊走上世界競賽舞臺,是學校跨學院跨部門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最新成果之一。學校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公共實驗中心副主任李臣學表示,近年來,學校以高水平綜合性大賽為抓手,持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和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覆蓋全學科全學段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涵育雙創文化,營造創新創業生態,培養更多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拔尖創新人才。同時,他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國際競賽,通過國際競賽的交流與學習進一步拓寬視野、提升綜合能力,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學因熱愛創新、敢于探索嘗試而走進學校創新創業中心,這個平臺也一定不會辜負那些努力奮斗的莘莘學子!

賽隊獲VEX機器人亞洲公開賽總決賽聯賽季軍
供稿:新聞中心
文:張新妍、蘇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