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務國家戰略的先鋒,到傾心教書育人的良師,他們身上的“標簽”不止一個,肩負的責任也不止一重。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上海理工大學青年五四集體、三八紅旗集體、優秀導學團隊……一張張獎狀記錄了他們日復一日躬耕教壇的辛勤付出,他們就是上海理工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青年團隊。
團隊專注于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轉-儲-集-用”工業鏈關鍵技術研發和專業人才輸出,近五年承擔國家和上海市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論文130余篇,培養上海市優秀碩/博士畢業生10余人,指導學生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競賽獎、優秀畢業論文等40余項,用實際行動深情詮釋了“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稱謂。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青年團隊
在真項目真課題“練兵場”中培養科研“尖兵”
畢業生張紅亮目前是就職于華為的一名自動駕駛系統算法工程師,在校期間,他曾獲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獲得者、上海市工程熱物理學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等多項榮譽。回望求學路,張紅亮感觸最深的是科研習慣的養成和工程實踐的鍛煉:“榮譽是一時的,團隊創新實踐培養卻令我受益終身。研二開始,團隊就給我們提供了去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實踐的寶貴機會,隨后在上海汽輪機廠的暑假實踐中,將系統優化算法應用于汽輪機設計參數優化,提高發電效率、減少能耗,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專業能力,更激發了科研興趣。”
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青年團隊培養的學生中,張紅亮并不是個例。團隊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在真項目、真課題“練兵場”中培養創新“尖兵”。
團隊負責人崔國民介紹,教師深入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積極推動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為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供基礎保障,目前已簽約校企聯合“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實踐基地” 11個,正在建設1個新能源方向的“上海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近五年,團隊教師指導學生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互聯網+”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中國研究生能源裝備創新設計大賽、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獎30余項。

崔國民指導學生做實驗
從專業課思政課書本里凝練家國情懷
“‘我有一個美麗的愿望,長大以后能播種太陽’,這個曾經的童年夢想,正在我國核科學家的手中化為現實。”在長三角地區高校“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邀請賽上,核能筑夢講師團正娓娓道來。從“兩彈一星”建立功勛、秦山核電站實現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再到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并發電,大學生講師通過回顧人類探索核聚變清潔能源的征途,贏得了臺下陣陣掌聲,最終斬獲比賽一等獎。

團隊長獲三角地區高校“新時代·中國說”大學生講師邀請賽一等獎
這個以“核世紀和時代”為主題的演講正取材于團隊承擔的學校課程思政優秀示范課“新能源理論基礎”。崔國民介紹說:“國家能源戰略調整之際,新能源學科與時俱進,立足新能源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振興國家新能源產業。聚焦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我們想把這樣的科學家精神注入每堂課、每次實驗中。”
黨建引領,鑄魂育人。依托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成立的黨支部目前有黨員教師15名,他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活動相融合。團隊教師、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楊亮表示:“歷史是最生動的教科書,黨史是最有說服力的思政教材,故事則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紅色素材,我們挖掘專業中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到新時代的追夢征程之中。”團隊每周例行開展黨建、教學、科研方面的學習研討會,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目前已建有校級本科生、研究生思政類專業課程6門,本科生“新能源理論基礎”“新能源裝備系統集成技術”“動力工程測控技術”被評為上海市級重點課程,編寫了國家級教材《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工程》和《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楊亮為團隊師生講解實驗注意點
在聚“薪火”散“新星”中演繹傳幫帶
蓬勃向上的精氣神、團結友愛的大家庭——提到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青年團隊,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團隊打造了“內緊外松”的科研生態:在立德樹人的主責主業上毫不放松,內部制度嚴謹務實;在團隊氛圍上積極活躍,有困難一起上,有成果共同分享。
“在雙碳背景下,我們為企業提供快速能源審計、現場能耗診斷和測試、節能整改方案的設計及審計后續改造服務,主持并參加了100多家工業企業的能源審計和用能診斷服務工作,在專業技術方面,我覺得有幾個難點需要注意……”在團隊的一場學術沙龍上,團隊關欣教授正為青年教師分享以技術創新助力行業發展和服務社會的經驗與感悟。
去年以來,這樣的系列學術沙龍團隊共舉辦了14場,專業教師們分享個人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科研成果,本科生、研究生們“旁聽”學習交流,受益匪淺。
“崔國民老師經常叮囑我們,備課的時間要遠遠超過上課時間。他在給同學們上課的時候可以純板書,講到任何一個公式立馬就能寫出來,這樣的師者匠心給了我們青年教師很大的觸動”,青年教師肖媛今年剛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團隊也給予了很多幫助,她感慨道:“團隊老師們會幫忙理思路,還會把中標的本子直接拿過來給我參考,我們年輕老師也會相互交流,在這樣的氛圍下,團隊永遠年輕、富有活力!”

肖媛(右二)和團隊師生做實驗

團隊學習研討會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卉云、游思語
攝影:王博、李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