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著玩偶服的Q版卡通人物,正高速揮動著握有乒乓球拍的機械手臂,有一雙忽閃忽閃大眼睛的它,創造了“乒乓球人機對戰中連續對打次數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個乒乓球機器人“小丘”的獨創IP形象,正出自2020級出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本科生葛依慧之手。
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銀獎、16項各類競賽獎項……手握四年來厚厚的一沓獎狀,葛依慧繼續前往東華大學讀研,用獨特的設計理念描摹生活的質感。

葛依慧
緣起:愛繪畫的工科生走進設計的世界
葛依慧依然清晰記得在專業分流時,工業設計系主任諶濤說過,當你發現家里的碗、盤子、花瓶都是自己設計時,那種成就感是油然而發的。“我感覺到內心一下子被觸動了,‘工業設計’,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對于這個從小接觸繪畫的工科生來說,這門專業像是給了她肆意舒展無限創意和人文情懷的階梯,讓她真正走進了設計的世界。
葛依慧在思索自己和設計的緣分時,發現這早在一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時就埋下了種子。那時的高空墜物新聞頻頻出現,還只是初中生的葛依慧便想到用吹塑紙轉印和錫紙剪貼的多元表現形式,將自己對于社會的思考通過設計統統展現在了畫板之上。“我希望這只經科技改造的機械鳥,可以用它厚實而有力的機械翅膀接住高速下墜的重物,抓住從屋頂失足墜落的孩童。”

葛依慧在課堂上
堅守:一步步搭建理想生活的設計
“我認為設計是為了更好地創建理想生活。”葛依慧一直在設計領域堅守著自己的理念,她追求讓設計融入生活,讓產品富有力量。在參加“XR技術的適老化應用”設計工作坊時,她提出了一款虛擬球類游戲的概念,老年用戶可以通過佩戴VR頭戴式顯示設備,接受虛擬教練教學,與現實用戶跨地域對打,球拍上的開發板通過電腦編程,能夠實現真實對打環境下,對擊球觸感和音效的模擬。
“設計應當是不斷地發散,總結,發散,提煉,設計應當能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讓生活變得更有趣。”談及設計虛擬球類游戲的初衷,葛依慧回憶,在實地調研和探訪養老院時,她遠遠瞧見有位老人家在獨自打球,看上去有點孤獨。“后來了解到很多老年人在閑暇運動時,想要一個‘運動搭子’,我就在想,如果能讓相隔很遠的兩位用戶在戴上顯示設備后,可以出現在對方的視野里,在虛擬現實環境下進行對打,讓用戶既能獲得陪伴感,又能健康鍛煉,這或許會是老年用戶群體所想要的。”設計,可以實現人文關懷與科技的融合。

葛依慧陳述設計理念
收獲:設計出更廣闊的一片天地
加入機器智能研究院季云峰教授的乒乓球機器人“小丘”項目,給了葛依慧更大的展現自己的舞臺。乒乓球機器人“小丘”在參加吉尼斯認證儀式時,她觀察到團隊缺少物料的展示,便立刻著手設計了“小丘”的卡通IP形象,手握乒乓球拍的機械臂正完美復刻了“小丘”項目組智能機器與乒乓球運動的高度融合。在項目中,她不僅與團隊成員完善了乒乓球機器人的結構和外觀,還開發設計了其操控界面,帶來了更智能化的人機交互體驗。

“小丘”卡通IP形象
打比賽的那段時間,與隊友討論到深夜對葛依慧來說早已是常態,“我們總想著做好一點、再好一點,讓小丘項目可以走得更遠。我常趕著最早的太陽出門,即使一周上滿六天課,專業課、比賽和輔修我也都不想落下。”正是憑著這一股韌勁,從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到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銀獎,從國家級、市級獎項9項,各類獎學金和榮譽稱號8項到市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1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和外觀設計專利2項。在設計的路上,葛依慧更在不斷收獲,成就自我。

葛依慧加入乒乓球機器人“小丘”項目
她會心動于汪曾祺滿是生活氣的筆觸,她亦心憐于紀錄片《閃閃的兒科醫生》中沉重的生老病死,她探索著Pinterest網站(一個設計網站)中新奇的創意,她又踐行著原研哉“將設計意圖安置在能夠被賦予生命的地方”的理念。葛依慧從生活中不斷吸取靈感,又將更好的設計產品帶回生活,為自己設計出更廣闊的一片天地。
供稿:新聞中心
文:虞思琦、李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