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堅守杏壇,以知識為舟,以愛心為帆,載莘莘學子駛向智慧之岸。她不僅是學術的攀登者,更是靈魂的工程師,以卓越的教學成果,引領專業前行;以深厚的科研功底,服務社會,貢獻卓越。她是教育戰線上最亮的星,是感動我們的教育之光!”在機械學院“首屆感動機械人物”評選活動中,丁曉紅老師獲贈了這樣一段頒獎詞。
丁曉紅,教授、博導,一位擁有39年黨齡的普通教師,卻在教育戰線上綻放出了不平凡的光芒。她忠誠熱愛教育事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模范履行崗位職責,長期從事機械設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她不僅獲得了“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和“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黨員”的榮譽稱號,還榮獲了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以及省部級科技進步、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

丁曉紅老師近照
心系師生,以愛心鑄就教育之魂
作為一名教師,丁曉紅積極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育人理念,主動承擔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門重點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工作,兢兢業業,是“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她指導學生學業、幫扶就業,經常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她主講的《機械設計》等核心專業課程中,以突出課程中無處不在的“國計民生”為主線,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探索,在學科專業建設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金專、金課”,引領學生成長成才。三十多年來,丁曉紅累計為科技強國事業培養了上千名卓越工程人才。
令學生們印象最深的是丁曉紅每周定期舉行的討論會(Seminar)。獲得上海市優秀碩士論文的季金同學說,自己剛開始參加討論會時很緊張,但現在最大的愿望便是回去再參加一次討論會。討論會中“最麻辣的佐料”當屬丁老師“連珠炮”般的追問,“最醇香的美酒”則是丁老師“信手拈來”的發散性指導。丁曉紅反復和同學們強調,“做優化設計不能僅僅是紙上談兵,問題考慮得再周密,最終還是要落到實際應用上面來,如果科學研究僅僅停留在軟件分析層面,那就不是工程師思維。”
作為教師團隊負責人,丁曉紅在教育教學之外,將時間都奉獻給了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在她的科研團隊,丁老師的嚴謹是出了名的。對于青年老師申報科研基金等項目,丁老師都會一頁一頁、逐字逐句地修改,這讓很多青年教師深受觸動。團隊的張老師說,“丁老師讓我明白,做科研不能今天細心、明天粗心,也不能對A認真、對B隨意。做科研一定要事事嚴謹、時時嚴謹,才有可能不斷取得收獲。”
深耕教學,以改革為源引領前行
在擔任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負責人期間,丁曉紅帶領團隊反向設計了以成果為導向的專業培養方案,建立了“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的任務驅動矩陣,構建了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的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的能力培養縱向驅動模式,建立了基于成果導向的能力驅動機械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專業課程體系。該專業分別于2017年和2023年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并獲批第一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帶領的教學團隊獲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示范團隊,帶領的“機械創新設計教學與研究團隊”獲“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丁老師帶領團隊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負責的“機械設計C”課程通過案例導向的方法,引入具有機械設計前沿性的工程問題,增加挑戰度,使得學生學習有方向、解決問題有方法、課程學習有動力,該課程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并入選上海市示范課堂;她注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實踐,她負責的“多維度產教融合一體化機制構建與實踐”案例獲上海理工大學產教融合典型案例一等獎,團隊教師獲第四屆上海市高校教學創新大賽(產教融合組)一等獎。領銜申報的“長三角”機械設計與制造課程群虛擬教研室入選首批上海市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項目。結合教學實踐,她先后編著出版了《機械裝備結構設計》《復雜機電系統綜合設計》《工程師思維訓練》《機械工程導論》等教材,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發表教研論文多篇。領銜申報的“機械工程人才能力驅動培養模式探索”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基于‘能力-知識-課程’矩陣的機械設計課程群構建與教學實踐”獲上海理工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作為第三完成人申報的“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為突破口的機械類新工科專業建設”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科研創新,以原創成果服務社會
“做科研必須找準方向、堅持方向,就像寫文章不能跑題,唱歌不能走調。”丁曉紅談道:“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許多學生一旦一頭鉆進一項研究當中,很容易偏離方向而陷入‘死胡同’”。數年來,丁老師通過研討會讓自己講、聽別人講,以人為鑒,相互啟發,幫助青年師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做好研究。
正是在嚴謹的科研態度中,丁老師帶領團隊在輕質高剛高強抗振結構設計、仿生設計、材料-結構-性能一體化設計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近年來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及JG項目等縱向課題,以及涉及航天器、機床、汽車、工程機械、機器人等領域的企業合作項目。她發明的基于自然界生物分支系統形態形成機理的結構拓撲優化自適應成長法(Adaptive Growth Method),應用于航天、汽車、機床、工程機械等領域中,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領銜申報的“基于仿生原理的機械結構輕量化設計關鍵技術及多領域應用”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
供稿:機械學院
攝影: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