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中外網友在小紅書開啟跨越太平洋的“對賬”,讓跨文化交流更加順暢;線下,每年的“進博之約”讓世界共享“中國機遇”,見證開放共贏的雙向奔赴……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正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信心和活力。
在進博會連續七年成功舉辦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獻的“進博人”,令我們感到驕傲的是,其中就有一位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2004屆英語專業的校友——周伶彥,從2000年入學至今的25年里,她投身中國展覽業的發展,立足場館的有限時空,撬動融通世界的無限可能。

周伶彥
“進博時間”背后的拓荒者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在國際貿易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可循,周伶彥和所在團隊挑起了招展“拓荒”的重擔。她2017年成為進博會籌備組初始核心團隊成員,2018至2022年負責前五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的策展招展工作。每年進博會的招展和辦展壓茬推進,全球路演、拜訪拓客、簽訂合同、排布展位、盛大開幕,而在開幕前,新一屆的招展就已經早早啟動了……這是一份周而復始的進博時間表。

周伶彥在進博會現場
按照會展行業慣例,一個3萬平米規模的全新展會通常需要一至兩年的籌備周期。首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的規劃面積即達21萬平方米,卻只有15個月準備期,籌辦工作時間之緊、任務之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企業展招展能否順利推進,關乎成敗。我們一點一滴積累了1800余家目標企業清單,逐一登門拜訪,讓企業在短時間內加深對進博會的認識。”首屆籌備階段,周伶彥和團隊從零開始一家一家談,有時一天之內就要在相隔數十公里的5、6家企業間穿梭,“5+2”“白+黑”成為工作常態,“啃”下了很多硬骨頭,逐步打開了招展局面。
那之后,全球展商會每年準時來到“四葉草”赴進博之約。展館面積更大,參展企業更多,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更亮眼——對標“越辦越好”總目標,站在進博會招展一線,周伶彥和團隊交出了一屆更比一屆好的成績單。

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
周伶彥在上理工的大學生活是什么樣的?大學的學習又給她帶來了哪些影響?在采訪中,一個青澀又認真的學姐形象浮現出來:每節高數課都搶著坐第一排,為了更準確地學英語,堅持用英譯英辭典,經常在英語角練習口語……時隔20年,外語學院輔導員老師梁作甲還清楚地記得周伶彥:“她是班長,又是學生黨員,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不僅學習認真,組織能力也很強,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這份嚴謹認真也一直伴隨著周伶彥。
隨著2000年雙向展覽會的出現,國際展會、展商開始進入中國,在展會現場進行講解和服務的外語人才的缺口較大。當時,上海理工大學為外語學院的學生們搭建了展會實習鍛煉的平臺,作為本科生的周伶彥也由此接觸到會展行業。
“我那時候是實習生,做展臺翻譯、展位圖規劃之類的輔助工作,覺得這個行業很有趣,有一次在現場做中英文會場廣播,給參展的外資企業留下了深刻印象,畢業后就自然而然留用了。”周伶彥回憶,大學的平臺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在心里種下了一顆從事會展行業的種子。
在周伶彥看來,大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打好專業基礎,要敢于嘗試,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學弟學妹們要培養不斷學習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是可以在學校打好的基礎。等到了工作崗位,在嘗試中確定職業方向,在實踐中鍛煉我們的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

周伶彥參加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
“展”放精彩的“她力量”
從“英語講得特別流利”的會展實習生小姑娘,到獨當一面的管理者,周伶彥將個人成長融入中國會展業的發展大潮,與中國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畢業的前十年,我在外資會展企業工作,積累了很多行業經驗。2014年進入國家會展中心,也是順應全球會展重心東移、中國會展行業騰飛、上海新建特大展館的大趨勢。”在國家會展中心還是一片工地時,作為展館營銷團隊主要負責人,周伶彥就帶領營銷團隊調研展覽場館、開發展覽主辦客戶、擬定營銷方案和招展策略、建立各種流程體系,接洽并落地了一批大型知名展覽,如上海車展、紡織服裝展、橡塑展、體博會和工博會等,為上海市會展業帶來了30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覽面積增量。
2018年獲商務部先進個人,2018年獲上海市市級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獲上海市巾幗建功標兵……周伶彥的一長串榮譽,折射著閃閃發光的會展“她力量”。2019年,在新中國七十華誕慶典上,她作為商務部推選的9名代表之一,登上“春潮滾滾”彩車,與10萬熱情的群眾一道,共祝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周伶彥登上“滾滾春潮”彩車
如今,周伶彥調任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人力資源部黨支部書記、總經理,變的是具體崗位,不變的是從事會展行業的初心:“在上海打造國際會展之都的背景下,我從一線業務管理崗位走到人才隊伍建設管理崗位,站在為中國會展業育人、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樹才的新維度,繼續為所熱愛的事業奉獻智慧和力量。”
供稿:新聞中心
文:李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