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全國各地的不少高校博物館迎接了不少來客
作為博物館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
高校博物館以自身優勢
為社會公眾提供著
優質、可及的文化服務
上海財經大學
“保聯”徽章為民族工商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上海財經大學商學博物館保險館所展示的“保聯”徽章呈長方形,鑄于1939年正面為手執火炬圖案(“保聯”的會徽標志)左下角為“保聯”字樣背面有“第二屆征求會員大會優勝紀念”“上海市保險業業余聯誼會謹贈”“民國二十八年三月”字樣。

“保聯”是上海市保險業業余聯誼會的簡稱,它是中共上海地下黨領導下的廣泛團結保險業職工和中上層人士的進步群眾團體。為征求會員、籌募經費,“保聯”每年組織一次征求運動,各公司的聯絡干事在征求運動中以公司為單位開展競賽活動。

“保聯”以“聯絡感情,交換知識,調劑業余生活,促進保險業之發展”為宗旨,各屆理事、監事由業界各階層代表擔任;通過文體娛樂活動打開工作局面,如“保聯劇團”參加慈善公演,將售票所得交新四軍。其學術部舉辦多種講座、研究班等,提高會員業務水平,團結各階層群眾。此外,它也是中共地下黨秘密工作聯絡站點,培育了一批金融保險類人才,為新中國經濟工作作出貢獻。
博物館老師表示,上海作為近百年來重要的經濟港口,是中國現代保險業的中心。發端于上海的“保聯”,見證了民族保險業的崛起,也為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保駕護航”。而上海財經大學是國內歷史上第一家開設保險系的大學,培養了諸多保險和商業人才,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保障。
徽章雖小,卻承載著中華民族為民族獨立、行業發展所付出的艱辛努力,也象征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與擔當精神。
上海外國語大學
《詩經》德語全譯本
架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博物館,藏有施特勞斯的《詩經》德語全譯本,該版本為1880年德國海德堡首版,與《詩經》的清代刻本一同展出。
19世紀德國漢學家維克多·馮·施特勞斯(Victor von Strauβ)所翻譯的《詩經》全譯本,是歷史上第一個,也是19世紀唯一的,以中文原文為母本的德文《詩經》全譯本。

該譯本在題旨解讀等方面的準確性遠勝于同時期的其他譯本,并兼顧了德語讀者的詩藝傳統,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不乏創造性的翻譯,堪稱西譯儒經史上的璀璨明珠。從文化傳播角度來看,施特勞斯的《詩經》譯本向歐洲讀者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生活、國家政體、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概貌,具有極高的文化和史料價值。

每當走進語博館第三展區時,講解部的志愿者都會介紹《詩經》翻譯在對中國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以及國際漢學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上外學生、講解志愿者劉姝含表示,每次講解《詩經》德語全譯本,都會被這部跨越時空的翻譯作品深深打動。
施特勞斯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他耗時七年,深入研究中文原文,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兼顧德語的文學傳統,這種敬業精神和對文化交流的尊重讓我肅然起敬。

上海理工大學
《十二生肖系列》結合傳統與現代
《十二生肖系列》的藝術作品創作于2019年,藝術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悠久的生肖民俗文化。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館藏的十二件機械藝術作品,擁有天馬行空的卡通造型,設計中運用木工技藝和機械結構設計使裝置實現預設的動作,帶動“角色”進行情境表演,營造出有趣、幽默、頗具“生命”感的生肖形象。

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關注與喜愛,主要歸因于該展品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生肖文化與現代機械藝術相結合,創作出既富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充滿機械感的藝術形象。

這種跨學科的創意融合,激發了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新表達形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作為手動機械模式的藝術品,參觀者可以通過親手操作,使十二生肖的機械裝置動起來,進行情境表演。這種高度的互動性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樂趣,滿足了他們動手實踐和探索未知的需求。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VXErHuDU7IYvv37pvIWo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