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可以說抓住了當前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隨著網絡營商環境的快速變化,上海互聯網靈活用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外賣騎手人數超過1.8萬;有證的網約車駕駛員超過10萬,有證的車輛有7萬左右;直播相關企業達3萬余家,直播帶貨人員超過26萬。與此同時,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保障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新興職業為大量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職業風險高、權益保障不足。高風險職業的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和“帶貨主播”等,均隸屬于“互聯網個體戶”范疇,展現出“準市場主體”的特性。然而,他們當前主要仍以自然人的身份存在。互聯網靈活用工人員大多未與企業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缺乏市場監管部門的登記管理。同時,由于其主體身份不明確,知識產權保護也難以落實,進一步加劇了從業者的不安全感。
為應對上述問題,上海近年來積極出臺多項政策,探索全方位就業保障機制。2022年7月1日,上海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將出行、外賣等行業的7家大型平臺企業納入試點范圍,由平臺企業繳納職業傷害保障費,確保應保盡保。此外,《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也明確了加強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的相關措施,包括保障其參加社會保險的權利,建立內部投訴和調查處置程序。這些政策的實施,為互聯網靈活用工人員提供了初步的保障框架。目前,上海在互聯網靈活用工保障方面的探索,已從單一政策試點轉向系統性保障體系的構建,涉及登記管理、后續監管、勞動權益保障、就業服務與培訓等多個維度,旨在通過制度創新與協同治理,為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全方位權益保障。
建立登記管理制度
1、以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本市人員以身份證上載明的住址所在地確定登記管轄;外省市人員以上海市居住證上載明的居住地址確定登記管轄。2、互聯網個體工商戶使用“本人姓名”或者使用名稱的,都可以作為登記事項。3、僅通過互聯網開展經營活動的,允許其將網絡經營場所作為經營場所進行登記,對于在多個平臺經營的,需將多個網絡經營場所進行登記。4、網絡經營個體工商戶從事經營活動,依法需要取得相關行政許可的,應給予支持。
健全后續監管體系
1、亮照經營:互聯網個體戶應在其從事經營活動的網頁首頁顯著位置,持續公示營業執照信息。2、年報義務:在每年規定時間內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或相關平臺報送年度報告,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經營狀況等。3、經營范圍監管:必須在登記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不得超范圍經營,經營項目涉及許可的,需取得相應許可并在有效期內經營。
完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
1、勞動報酬保障: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折算到小時后的勞動報酬應不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企業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并應建立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2、勞動合同與社保規定:符合建立勞動關系的,依法參加職工社會保險;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以及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的,可在就業地或戶籍地自愿參加職保,也可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3、勞動爭議處理機制: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屬地政府作用,堅持調解優先,推動多元化解,對于發生的爭議,依法調處,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同時發揮工會及行業組織作用。引導成立網絡工作者行業協會等組織對互聯網靈活用工人員進行法律維權等工作。
促進多方合作與協同治理
1、設立了人社、工會、司法、行政等部門的聯動機制,通過“商、調、裁、訴、援、執”全鏈條閉環式處理模式,及時調處化解各類勞動關系矛盾糾紛,有效整合各方資源,為勞動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權益保障。2、平臺企業需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勞資懇談會等民主管理形式,充分聽取勞動者的意見和訴求。同時,平臺企業應在規章制度制定及算法等重大事項確定中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要求,保障勞動者的知情權和參與權。3. 工會積極吸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對企業履行用工責任情況進行監督,并推動平臺企業建立常態化的溝通協商機制。
關注就業能力與職業發展
1、就業服務:依托公共平臺設立靈活就業專區,設立多家公益性零工市場,建設“15分鐘就業服務圈”社區就業服務站,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送等一系列綜合性服務。2、技能培訓與補貼: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體系,鼓勵用人單位組織培訓,靈活就業人員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可按規定享受職業技能提升補貼等。
作為全國“在線新經濟”的領頭羊,上海積極率先探索并構建全面的就業保障機制,為“在線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政策與法規基礎。通過清晰界定從業者身份、優化登記管理制度以及強化勞動權益保障等舉措,上海不僅能有效穩定社會就業,還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未來,上海需持續深化政策創新與實踐探索,不斷完善互聯網靈活用工保障體系。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宣傳與培訓,確保從業者充分了解和有效運用相關政策;另一方面,要深化政企合作,共同探索更多適應互聯網靈活用工特性的保障模式。這既是對靈活就業者的切實關懷,也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以期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在線新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薛雯 李想
原文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64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