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91干干干_4K全集在线观看

搜索

媒體矩陣

上觀:上海高校開微專業,是“速成班”還是創新樣本?

2025-03-30 104 文: 圖: 編輯:董真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開設集成電路等微專業,對接產業發展,培養緊缺技術人才,探索交叉型人才培養。

這個春季學期,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開出6個集成電路相關微專業,吸引225名學生選修。這些微專業將為產業培養急需的新材料、先進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的技術人員,同時,也為機械、材料、化工等專業的學生開辟了高附加值的職業發展路徑。

從集成電路到人工智能,從低空經濟到碳管理,上海多所高校近年推出了一批全新的微專業。“傳統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以4年為一個周期,但技術迭代可能連3個月都不用。微專業恰好可以彌合高校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差距。”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校長夏春明的話代表了不少高校校長的想法。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助力大學生就業。在產業變革加速的今天,這種“快速響應、精準匹配”的模式,不僅為學生打通就業“最后一公里”,也開辟出一條產教融合新路。

破解就業“最后一公里”難題

夏春明告訴記者,近幾年的校園招聘會上,常常有低空經濟領域的企業問學生“是否掌握無人機技能”。正是因此,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2023年就嘗試開設了全國高校首個無人機應用微專業,聯合上海市航空學會、無人機企業共同培養無人機操控、維護的應用型人才。如今,學校共有31個微專業,全年滾動招生。

與產業“零距離”的人才培養背后,是高校對產業需求的快速響應。對接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發展,多所高校都開出了相關微專業,背后都有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加持。他們與高校共同開發課程,將企業的技術需求“前置”到大學課堂。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微專業學生在集成電路企業實踐

以集成電路為例,高校聯手企業對產業鏈進行“拆分”,聚焦3D封裝、晶圓級工藝等重要環節開設對應的微專業,比如,上海大學“集成電路工程”微專業、上海理工大學“光電融合集成電路技術”微專業、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集成電路與應用”微專業等。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少大學微專業開啟校企雙認證機制。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就聯合東方航空、申通集團、徐匯區動漫協會等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為相關微專業的學生出具行業認可的證書。

聚焦交叉型人才培養

微專業并非傳統專業的“瘦身版”,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滬上不少高校開設的微專業都聚焦交叉型人才培養。

比如,華東政法大學新開的“司法鑒定技術”微專業,其中電子數據鑒定、聲像資料鑒定等6門核心課程正是法學與科技的交叉融合,AI換臉、變聲詐騙等案例也都被納入課程中。學生修讀期間就可在司法鑒定實驗室及相關專業機構學習,甚至參與司法鑒定的實驗操作。

華政司法鑒定學教授杜志淳稱:“懂技術的法學生,未來在實務工作中審查證據時,必然有更強的專業視角。”他表示,目前上海僅800多人擁有司法鑒定人資格,人才缺口非常大。

上海理工大學推出的首批三個研究生微專業,分別是“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智能綠色車輛”“人工智能”,130余名學生來自全校25個不同學科,全部是跨專業錄取。每個專業都有50%以上是實踐課程,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數據應用展示中心、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心等多家大型企業共同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并派專家授課。

去年,研究生張文天修讀了“智能綠色車輛”微專業,在完成兩周理論學習后深入安徽蕪湖的電池工廠,參與動力電池性能檢測與殘值評估項目。他感慨:“在校企導師帶教下,我們從編程建模到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收獲的實戰經驗遠超課堂。”

是“速成班”還是創新樣本?

大學微專業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討論:是否過于追求熱點?學生能否真正掌握核心技術?

有專家認為,技術發展加速,如今,即便是行業專家也必須不斷學習才能緊跟前沿,更別說僅讀了微專業的學生。

“微專業除了可以讓學生了解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學生開啟新的賽道。”杜志淳舉了個例子,在“司法鑒定技術”微專業的學習中,有不少學生開始對司法鑒定產生興趣,甚至準備報考該專業研究生繼續深造。

夏春明強調,大學微專業對應企業真實崗位需求,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學中的不足。不過,他也表示,微專業仍然在探索之中,為確保教學質量,包括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在內的多所高校都同步建立了動態調整機制,對微專業畢業生進行長期追蹤,并將根據學生就業情況來優化課程設置。



來源:上觀新聞

原文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83390

供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