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畫展中“可觀賞的傳統”,到扇面上“可觸摸的傳統”,再到沙龍里“可思辨的傳統”……在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上海理工大學舉辦“墨韻潤心 書香致遠”系列活動,讓經典藝術走出鏡框、走出書本,走進青年學子的生活現場與精神世界,以傳統文化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內涵。
作為世界讀書日系列主題活動的重要一環,4月21日上午,“墨韻逸趣”國畫展開幕式在滬江美術館舉行,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左煥琛,上海文史館館員、著名書畫家張國恩,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蔡永蓮等嘉賓出席。開幕式由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教師李鑫主持。

“墨韻逸趣”國畫展開幕式現場
退休不輟筆,藝術見真章。左煥琛教授分享了自己退休后習畫的經歷,笑言“畫筆是與世界對話的另一種語言”,并贈予學校一幅花鳥畫作。在導覽環節,她駐足于一組特殊的斗方畫作品前輕聲講述:“這些畫是我手術前完成的,當時想著要把對生命的感悟留在紙上。”畫中靈動的雀鳥、挺拔的竹枝,既是技法的淬煉,更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執著詮釋,贏得在場師生由衷贊嘆。
開幕式后,“扇上生花·筆墨傳情”互動體驗將藝術從展墻延伸到掌心。張國恩先生示范石鼓文中“樂”、“魚”二字的寫法,筆鋒婉轉間,三千年前的文字韻律躍然扇面。他還將一副用石鼓文創作的楹聯贈送給學校。來自土庫曼斯坦的留學生艾麗婭專注臨摹,當她用毛筆勾勒出圓潤的線條時,張國恩先生贊許道:“漢字是有生命的,你筆下的‘魚’仿佛要游進現代生活。”在他看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全世界都說中國話”在此刻更具真實感。同學們還積極邀請張國恩先生為自己的作品題字,為主題活動留下了最佳的回憶。
4月23日下午,“書畫山河·世紀講書人暨美談讀書活動”在滬江美術館二樓掀起思想漣漪。上海書畫出版社《輕松趣味聊中國畫》一書的責任編輯黃坤峰以中國畫為引,拋開學術教條,從《清明上河圖》里的“四個和尚”講到《重屏會棋圖》里隱藏的棋局,再到《玩骷髏的骷髏》中的謎團,笑稱:“看懂中國畫,要先學會‘猜謎’—— 畫家把心事藏在筆墨里。”
隨后的兩位同學做了主題分享。趙遠軍同學以吳冠中《殘荷新柳》為例,剖析畫布上“水墨的氤氳”與“油彩的厚重”如何對話,提出“傳統藝術的現代轉譯”命題,黃國航同學則化身“歷史偵探”,通過宋徽宗的《瑞鶴圖》、《祥龍石圖》,揭開帝王畫家“被龍袍耽誤的藝術人生”,讓宋代宮廷繪畫的審美密碼浮出水面。
“學機械的為什么要懂國畫?”在師生共談環節中,李啟順同學拋出疑問,活動主持人、上理美談社負責人李鑫老師接過提問:“真正的‘工科精神’,是用理性解構世界,更要用感性重構美好。”他鼓勵學生拒絕“工科”標簽,做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要以“純真之眼”去理解藝術:“就像左煥琛教授手術前仍在創作,文化傳承需要的不是‘任務感’,而是刻進骨子里的熱愛。”
現場思維交鋒不斷,來自材料學院的張同學有感而發:“今天才發現,原來傳統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能與現代靈魂共振的‘活文化’。”
除此之外,校園內舉辦的戶外閱讀分享會、閱讀馬拉松、讀書實踐工作坊、海派文化傳承主題美談講座等精彩活動,共同為師生們打造出立體多元的閱讀生態,讓更多青年在筆墨書香中找到文化根脈,讓經典閱讀在時代浪潮中綻放新姿。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文鏈接:https://www.sh.chinanews.com.cn/kjjy/2025-04-25/13516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