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趨勢、社會需求的巨大改變,傳統的大學商學教育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存在或發展?這個命題,也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思考,甚至還需要更多的實踐進行總結經驗。在國內,每所大學由于基礎、資源等情況不同,如何有效結合自身的優勢,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等方面改革,需要探索出多樣化的“特色”。當下的一個重點是,有關理工類大學商學教育如何產生出滿足“社會迫切需要”而鍛造出一批新型的人才。
MBAChina和《經理人》特邀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專業學位教育中心主任趙來軍教授,圍繞該院的辦學定位和愿景、商科專業學位教育體系、戰略發展規劃與目標、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進行一次深度討論。

趙來軍教授
重點關注:以“4+3+2(4個管理類聯考項目、3個經濟類聯考項目、2個分屬MEM項目的專業)”專業矩陣,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構筑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路徑,并通過前沿商業洞察、科技創新驅動、系統戰略塑造、產教融合歷練、國際視野拓展等五大特色模塊,全方位賦能學生成長進階。
Q 請院長基本介紹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歷史,以及目前的發展情況?
趙來軍教授: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1921的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創辦的商業管理系;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79年中國最早成立的系統工程系和系統工程研究所,這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教學與科研機構之一。
1992年5月,系統工程系和系統工程研究所合并成立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學院。1999年5月,更名為管理學院。2006年1月,與上海理工大學商學院以及MBA教育管理中心重組成立新的管理學院。經過多年的發展,管理學院現已成為集教育、科研、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學院。2018年,學院成功獲得AACSB國際認證,成為國內首所通過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認證的高水平地方高校。
2023年,學院順利通過了AACSB的再認證。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辦學定位是: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卓越管理人才。學院的愿景是:成為中國位居前列的商學院、國際一流精英商學院。為了實現這一愿景,管理學院在學科設置、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師資力量、學生活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并不斷努力提升學院的國際影響力和綜合實力。
Q 學院如何整合現有學科優勢,塑造獨特的商科專業學位教育體系?
趙來軍教授:在全球高等教育革新與商業變革的浪潮中,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通過“系統+科技+商學”創新培養模式,深度整合現有學科優勢,塑造獨特的商科專業學位教育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院充分發揮系統學科的領先優勢
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我院的“系統科學”學科取得了歷史性突破,進入國家第一梯隊。在此基礎上,學院進一步強化系統科學與商科的深度融合。
二、學院憑借在國內管理學院中率先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的先發優勢
積極培育“人工智能+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使學生得以在前沿科技與傳統商科的交叉領域中探索,培養既懂技術又精管理的稀缺人才。
三、學院精心構建“4+3+2”專業矩陣
“4”是指4個管理類聯考項目:MBA、MPA、MEM、MPAcc;“3”是指3個經濟類聯考項目:MF、MIB、MT;“2”是指MEM下屬的工業工程與管理、物流工程與管理2個專業。目前中心7M9個專業學位間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實現多元要素協同賦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
學院精心構筑多元化人才培養路徑,通過五大特色模塊,全方位賦能學生成長進階——
前沿商業洞察
通過設立院士大講壇、滬江觀察、行業領袖大講堂、上理學堂等大師課堂,定期舉辦年度論壇、新生論壇等高端學術論壇,匯聚學界業界巨擘,分享前沿理念與實戰經驗,助力學生精準洞察商業動態,搶占發展先機。
科技創新驅動
緊扣科技創新浪潮,聚焦數智生態領域,積極搭建科研平臺與創新實踐基地,鼓勵學生探索新技術在商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系統戰略塑造
深度挖掘系統戰略內核,有機融入課程體系,通過多樣化教學手段,培育學生戰略思維。
產教融合歷練。通過搭建產教融合第二課堂,與眾多知名企業共建實踐基地,設立“志遠+”創新創業基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比賽,讓學生在實戰中積累經驗,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國際視野拓展
積極開展國際化訪學和聯合培養項目,為學生搭建通往世界的橋梁,沉浸式感知多元商業文化,拓寬全球視野,培養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憑借上述全方位、系統性的布局與舉措,學院致力于培養出既具備扎實商科基礎,又掌握系統科學思維和科技創新能力,同時擁有國際視野、商業洞察、多元協作、創新實踐和科技轉化等核心素養的高素質商科專業人才,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對商科人才多元化、復合型的迫切需求,為商業領域的蓬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Q站在全球商科教育發展的潮頭,有哪些趨勢正深刻重塑商科專業學位教育領域?
趙來軍教授:站在全球商科教育發展的潮頭,我認為以下幾個趨勢正在深刻重塑商科專業學位教育領域——
一、數字化轉型加速,重塑教育基建與教學模式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迅猛發展情況下,大語言模型展現出強大的語言處理和知識生成能力,為商科教育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商學院應加大對數字化課程的戰略投入,利用智能交互教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先進平臺,實現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深度融合,推動商科教育基礎設施的跨越式升級。同時,通過數字化技術革新教學組織方式、培養流程和教育模式,引導學生構建數字思維,深度培養數字化能力。
二、跨學科融合成為常態,AI賦能新商科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界限日漸模糊,跨學科融合已成為商科教育的新常態。科技、工程、心理學等多領域知識與商科深度融合,AI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賦能角色。例如,在金融科技領域,利用AI算法和大語言模型構建智能投顧系統;供應鏈管理中,AI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庫存管理,都是跨學科融合的典型體現。這種融合不僅拓寬了商科教育的視野,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三、全球化教育深化拓展,中國商學院國際競爭力提升
盡管全球化進程在某些領域有所放緩,但商科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卻在不斷深化。中國商學院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逐步提升,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學生群體的國際化成為各大商學院的關鍵發展方向。借助AI翻譯工具和大語言模型輔助的語言學習平臺,學生可以更便捷地參與國際交流項目、修讀海外在線課程,打破語言障礙。通過開設海外課堂、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商學院致力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商科人才。
四、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創新,以實踐為導向變革
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對商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課程內容需及時更新,教學方法需持續創新。商學院應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和企業需求,將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時,通過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五、對商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重視,強調價值引領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系列新興商業倫理問題不斷涌現。商科教育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商業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商學院應在課程中融入商業倫理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商業活動中合理運用AI等技術,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權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培養具有社會擔當的商業領袖。
六、產學合作與產教融合加強,人才精準培養
商科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因此,產學合作與產教融合成為商科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商學院應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深入了解企業對AI人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企業輸送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商科人才。
Q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在未來5年或10年的戰略發展規劃與目標?
趙來軍教授:從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學科建設
學院將持續優化學科布局,加強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等優勢學科建設,沖擊國內頂尖、國際一流水平;推動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等學科協同發展,提升學院整體競爭力;積極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探索商科與工科、理科、文科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如人工智能與商科的融合等,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和社會需求。
二、人才培養
學院將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的培養理念,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將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企業的合作,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實踐平臺。
三、科研創新
學院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前瞻性、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整合校內外資源,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平臺,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四、國際合作
學院將與更多的國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提升學院的國際化水平。同時,學院將舉辦更多的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和論壇,提升學院在國際商科教育領域的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在未來5-10年,使學院在國際商學院中的排名穩步提升。
五、社會服務
作為上海高校智庫,依托上海城市安全運行與應急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學院將加強與政府部門、企業的合作,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同時,作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上海理工大學研究基地,學院將發揮學科優勢,開展決策咨詢等社會服務項目,提高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聲譽,實現學院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發展。
Q 學院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的具體規劃,以及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全球學習與實踐機會?
趙來軍教授:學院將通過四個方面,為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全球學習與實踐機會。
一、提升國際影響力與權威性
全力推進國際商學院相關國際認證工作,對標國際頂尖商學院標準,優化教學與科研管理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認證評估,提升學院在國際商科教育領域的認可度與話語權。
二、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網絡
積極與全球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拓展MOU合作院校,為后續開展各類交流項目奠定基礎;主動發起并參與國際學術組織建設,牽頭組織國際學術合作項目,通過聯合研究、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學院在國際學術界的活躍度與影響力,促進國際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豐富深化國際交流形式
學院將開展更多的國際訪學與聯合培養項目,目前學院每年穩定開展10條精心規劃的國際訪學線路,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并選派優秀教師作為海外訪問學者,赴國際知名高校進行學術交流與研究,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科研的國際化水平。
四、加大國際交流獎學金投入
學院設立專項國際交流獎學金,以減輕學生經濟負擔,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中,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商科人才。
Q 對于未來管理學的發展趨勢,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如何布局和規劃?如何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卓越管理人才?
趙來軍教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未來管理學將呈現出智能化、系統化、創新化的發展趨勢。AI和系統科學將深度融入管理的各個環節,推動管理模式的變革與創新。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將從以下幾個關鍵方面進行布局和規劃,以在這些新興趨勢中占領先機,培養卓越管理人才。
一、課程體系的深度融合與創新
將系統科學和AI的前沿理論與方法深度融合管理學核心課程體系,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多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中心增設如“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與管理應用”“智能制造與智能機器人”等前沿課程。
二、師資隊伍的專業化與國際化
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的科研項目,深入研究系統科學和AI在管理中的應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并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校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指導學生的科研和學習,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卓越管理人才。
三、科研與學術合作的前沿化與全球化
聚焦前沿科研領域,鼓勵教師和學生圍繞系統科學和AI在管理中的前沿問題開展深入研究。作為上海高校智庫,依托上海城市安全運行與應急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發揮智慧應急優勢,加強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并積極牽頭組織和參與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組織,展示學院的科研成果和學術實力,提升在國際管理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與個性化培養
學院將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國際交流機會,培養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學院設立“志遠+”創新創業基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領導力培訓和創新創業指導。同時,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和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和資源支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卓越管理人才。
通過以上全方位的布局和規劃,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將在未來管理學發展的新興趨勢中搶占先機,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實踐機會,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卓越管理人才,為全球管理領域輸送高素質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網
原文鏈接:https://www.eol.cn/shanghai/shanghainews/202506/t20250601_267220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