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理工大學,提起《大學物理》課堂,師生們總會想起那個手持粉筆、神采飛揚的身影 —— 理學院教授顧錚先。近日,在 2025 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評選中,他從眾多教育工作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上海市僅有的 10 位獲此殊榮者之一。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正是對他教學生涯深耕不輟的最佳注解。
這位從教三十九年的博士生導師,用歲月書寫著雙重育人使命:既以匠心雕琢每一堂課,成為學生心中的“引路人”;又以無私傳承,化作青年教師成長路上的“鋪路石”;更以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為陣地,將價值引領融入教育血脈,讓師者的光芒照亮無數學子的成長之路。他始終信奉“教師巨大的魅力在于為學生樹立人格楷模”,堅持“以教書為榮、以育人為樂”,先后榮獲上海市教學名師、上海市“為人為師為學”先進宣傳典型等稱號,連續十數年被評為學校“同學心目中好老師”,曾斬獲“金教棒”殊榮。這些榮譽不僅見證了他的辛勤耕耘,更為他贏得了比金杯銀杯更珍貴的口碑。
在學校同學心目中的好老師”頒獎典禮上,顧錚先與同學們在一起
三尺講臺礪初心,一堂好課見真章
“學大物,選老顧”——這句流傳于上海理工學子間的口訣,印證了顧錚先課堂的魅力。他堅持“三不”原則:不用教案、不用話筒、不用PPT,僅憑一支粉筆、一方黑板,將晦澀的大學物理講成“爆款課”。200人的選課容量常被800余名學生爭搶,過道擠滿自帶馬扎的旁聽者——顧錚先用實際行動,將大物課變為了學生求知的寶地。
顧錚先的 “教師夢” 源于家學淵源:父輩伏案備課的剪影、祖輩批改作業的紅筆,讓 “教師” 二字在童年記憶中愈發清晰;中學物理老師自制教具的專注、大學前輩對 0.1 毫米誤差的較真,更讓他篤定 “嚴謹是理科教師的第一品格”。為給學生最嚴謹的示范,他每日苦練徒手作圖,畫直線、繪圓分毫不差。學生徐珍珍感嘆:“顧老師連光線的箭頭都一絲不茍,這份嚴謹讓我終身受益。” 2021 年,一段“顧錚先課前反復改圖” 的視頻登頂上海熱搜:他三次擦拭黑板修改物理原理圖,直到圓圈精準才滿意。3000 多萬次閱讀量背后,是網友對 “工匠精神” 的共鳴:“最動人的網紅,是對職業的極致敬畏。”
顧錚先的 “匠心” 教學碩果累累。他負責的《大學物理》課程2011年獲“上海市精品課程”,2023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2025年為上海師范大學師生作報告并指導板書
課上嚴師傳真理,課下良友暖人心
“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顧錚先的辦公室永遠向學生敞開。凌晨的燈光、除夕夜的鍵盤聲,是他為學生答疑、修改論文的常態。他長期擔任學業與科研指導老師,鼓勵學生探索方向。
作為學業與科研指導老師,他從不給學生設限,而是像園丁修剪枝丫般耐心引導。學生曾因科研方向迷茫而失眠,顧錚先連續三天陪他泡在實驗室,從文獻篩選到實驗設計逐一把脈,甚至手繪思維導圖幫他梳理思路,最后笑著說:“科研就像解物理題,找對受力方向比盲目用力更重要。” 在他的 “托舉” 下,學生們的成長軌跡愈發清晰:有的帶著他修改過的論文考入清華北大,有的拿著他推薦信奔赴麻省理工深造,更有多人成為航天、芯片等領域的科研尖兵。2020 年生日那天,他指導過的學生在做博士后期間發表《Nature》,將喜訊作為禮物相贈,他激動得徹夜難眠:“學生有出息,比拿任何獎都開心。”
面對 “問題學生”,他總有化解之道。一名因曠課被取消考試資格的學生,揮拳砸向講臺揚言 “讓你記住我”。顧錚先沒有動怒,而是先闡明紀律,再暢談物理前沿為他解惑,最后笑著拍肩:“你是想做出成績讓我記住吧?” 矛盾在幽默中化解,盡顯 “以誠待人、以德服人” 的師者之道。
顧錚先因嚴重腰椎間盤突出住院治療,醫生反復叮囑 “絕對不能久坐久站”,當他收到學生 “想你” 的短信后,不顧醫生勸阻重返課堂:一手托腰,一手握粉筆演算,汗珠暈開黑板上的字跡,仍堅持講完兩課時。那天起,學生榮誠在朋友圈更新了置頂內容:顧老師托著腰講課的樣子,比任何公式都有力量 —— 那是對學生的責任,更是對教育的虔誠。
顧錚先為本科生輔導答疑
鑄魂育人守初心,品牌引領樹標桿
“好老師站上講臺就是最好的課程思政”,這是顧錚先的教育信條。他深諳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讓學生在掌握物理規律時,更筑牢家國情懷。
圍繞地震知識,他在課上以 “信息熵” 舉例:“人埋廢墟中,恐懼會增加熵值;救援人員講話傳遞信息,是增加負熵,喚起生的渴望。” 這個例子既講透知識,更強化了 “用科學解決社會問題” 的責任感。2021 級學生石悅言說:“顧老師讓我們明白,學物理不僅為科研,更是為讓國家在科技上‘挺直腰桿’。”
他拓寬 “大思政課堂”,聯合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等構建師生共同體,推動專業課程與德育融合。作為大學物理 “課程思政” 建設團隊首創者,他參與的 “入耳入腦入心 同向同行同頻” 項目,獲 2018 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21 年,“顧錚先課程思政 / 名師工作室” 成立,堅守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使命。工作室定期舉辦培訓班,他主講 “講課的秘笈”“板書的藝術”,并安排四天 “一對一” 集中培訓,逐字打磨青年教師試講內容。四年來,五期培訓班學員涵蓋滬上多所高校,多位學員在教學大賽中獲獎,工作室成為教學競賽 “訓練營”、技能交流 “大學堂” 和名師 “孵化地”。
工作室還依托網絡弘揚教育家精神,將他四十年教學生涯經驗轉化為 “顧錚先式教學” 精神,感染著每一位學員。他們深入中小學和企業開設科普講座,帶中小學生參觀實驗室,持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學員王卓說:“顧老師告訴我們,教育不止于講臺,更在于讓知識成為照亮社會的光。”
顧錚先課程思政/ 名師工作室成立
甘為人梯傳薪火,青藍相繼育棟梁
“一個人的優秀是微光,團隊的優秀才是星河。”作為《大學物理》團隊負責人,顧錚先為青年教師鋪設成長階梯,從引人入勝的課程導入,重點難點把握,到板書設計、知識拓展,甚至手勢及眼神等細節,一一給予指點。他立下“三個必須”鐵律:必須跟蹤學生反饋、必須每周集體備課、必須每年更新30%教學案例。
2016年,新教師李小丹忐忑請求聽課,顧錚先只提一個要求:“不要遲到。”一年助教生涯中,李小丹學到了 “如何組織教學、把握節奏”,更將他的 “教學沒有標準答案,但要永遠盯著學生的眼睛” 奉為準則。”
他推動教學創新不止步:創建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模式,開通大學物理微信公眾號,結合微課實現 “隨時隨地隨需學”,課程點擊率破百萬。如今,團隊青年教師各有專攻 ——李小丹擅長互動教學,王坤打造 AI 物理課堂,廣受學生歡迎。顧錚先笑著說:“我最大的成功,是讓他們超越了我。”
為幫團隊備戰教學比賽,他逐字句打磨教案,連“公式與文字間距”都精益求精。在他指導下,團隊多名教師在國家級賽事中獲獎:2025 年,龐錦毅獲華東賽區物理講課比賽特等獎,李小丹獲上海市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李小丹說:“顧老師辦公室的燈光,是照亮我成長的星光。
課堂上的顧錚先
“一生從教,一生學教,教人一生,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當學生成長為行業精英,當青年教師接過接力棒,他依然站在黑板前,用粉筆續寫師者傳奇 —— 這里有對講臺的敬畏,對學生的摯愛,更有對教育事業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的赤誠。師者如光,微以致遠,他播下的育人星火,正在代代相傳中燎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