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學院/部:
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強化本市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本指南。
一、征集范圍
領域一人工智能驅動科研范式變革前沿技術研究
專題一、科學計算共性支撐技術
方向1:科學計算基礎算子前沿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針對科學計算基礎算子庫的自主化需求,研制基于國產GPU的線性代數、數值計算、規劃求解等基礎算子庫,算子關鍵性能不低于國際主流商業庫水平,在實際科學計算場景開展應用驗證,為不少于2個領域的單位提供科學計算解決方案。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國產GPU算力平臺的矩陣運算并行優化方法,突破稠密與稀疏矩陣的高效計算技術,研發矩陣分解、矩陣求逆、矩陣與向量乘法、優化算法等核心算子。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方向2:面向科學計算的大模型推理加速前沿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針對現有的大模型推理加速方法在復雜科學計算中難以兼顧效率和精度的挑戰,基于國產算力平臺,研究面向科學計算的大模型細粒度推理加速機制,在同等模型精度條件下所取得的推理加速比不低于國際主流算法庫水平,研究成果形成算法庫向業界開源,并在不少于2個實際推理場景中開展應用驗證。
研究內容:研究適配國產GPU算力平臺的大模型細粒度推理加速機制,解決低算力配置下的高精度全局優化、剪枝粒度的硬件自適應等關鍵技術難題,研發基于卷積、Transformer等多種網絡架構的推理加速算法。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專題二、數據治理與模型智能體
方向1:科學數據結構化表征關鍵技術與系統研制
研究目標:面向跨尺度、高維度、多模態科學數據符號的高效表征分析需求,研發具備結構式識別、生物序列編輯等功能的科學符號結構化表征分析軟件,識別準確率和速度不低于國際主流產品,在不少于10家企業或研究機構實現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分子結構、化學反應式和基因序列等復雜科學符號的識別、表征與分析等技術,對標生物、醫藥、化學等科學領域的實際應用需求,研發科學符號結構化表征分析軟件。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2:科學數據治理工具鏈研制與新模型架構研究
研究目標:針對高質量科學數據稀缺、多模態跨尺度表征難度大等挑戰,研究科學實驗數據高效AI治理技術,構建AI賦能的數據治理工具鏈,在生物、醫藥、化學等領域建設高質量科學數據集,并在對應垂類領域研究契合學科特點的創新算法與架構。數據集有效標注數據不少于10萬條,新模型關鍵評測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實驗數據高效采集、清洗、標注與分析等技術,研究并提出本領域科學數據標準規范,提供數據集公共開放服務,探索領域科學模型創新架構,推動所形成工具鏈和數據集在新架構模型訓練、評估中的應用驗證。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3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7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申報團隊要求:實行領域科學家、AI科學家雙責任人制,申報時須在項目可行性方案中明確雙責任人職責分工。
方向3:科學家智能體前沿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針對科研過程中人工閱讀理解文獻效率低、創新假設提出難等挑戰,研究并構建具備科學文獻理解、高質量假設生成等能力的智能體,在生物、醫藥、化學等領域開展應用驗證,關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內容:研究海量文獻知識有效提取、表征、關聯等技術,探索面向學科知識的深度思考、因果推理、知識檢索、自適應反思、多智能體協作等關鍵技術,研發具有科學文獻高效理解、結構化數據交互、幻覺規避等能力的智能體系統。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方向4:科學實驗智能體前沿技術研究與系統驗證
研究目標:針對科學實驗過程中經驗依賴度高、效率低等挑戰,研究并構建具備實驗流程自動設計、實驗數據高效分析、實驗方案智能編排等能力的智能體,在生物、醫藥、化學等領域開展應用驗證,關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內容:探索基于知識的科學實驗方案設計推理方法,研究科學實驗可行性驗證、路徑優化、智能編排等技術,形成支持“設計-執行-反饋”科學實驗閉環優化的智能體系統。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專題三、下一代前沿技術研究
方向1:科學啟發的人工智能自由探索
研究目標:圍繞當前人工智能模型的魯棒性、算力能效及可解釋性等挑戰,研究科學原理啟發的人工智能顛覆性算法、模型與工具,探索人工智能變革新路徑。
研究內容:基于數學理論和物理世界第一性原理,探索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系統科學等研究成果啟發的人工智能新機制、新算法和新模型,攻關數據合成、學習推理、新型智能計算等新技術、新工具和新路徑。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6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0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50萬元。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項目負責人要求:項目負責人不超過35周歲(199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則上其他核心研究人員年齡要求同上;對具有潛力的團隊擬通過競爭擇優、定向委托等方式分階段滾動支持。
領域二具身智能前沿技術研究與應用
專題四、具身智能體模組關鍵技術
方向1:多模態觸覺感知辨識技術與模組研制
研究目標:面向柔性物體的具身智能精細化操作任務,研究多剛度柔性物體的狀態感知與參數辨識技術,研制視觸覺多模態感知模組,視觸覺接觸力感知誤差≤0.05N,柔性單元剛度辨識精度≥90%,完成5種以上柔性物體的具身智能操作任務。
研究內容:研究具身智能多剛度物體的觸覺感知與辨識技術,建立典型剛柔耦合物體操作任務的接觸力學問題模型、特性表征模型,提出基于多模態視觸覺感知的柔性物體幾何與力學參數反演理論與算法,并在真機環境中開展應用驗證。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方向2:端側具身智能模型運行模組研制
研究目標:面向具身智能模型在機器人端側應用需求,開發支持多模態感知、交互策略生成的輕量化具身智能模型及其運行模組。模型達十億以上參數規模,模組的關鍵核心部件實現全國產化,模型已見任務的作業成功率不低于90%。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視覺、觸覺、力覺和語言的多模態感知的交互策略生成機制、具身智能模型輕量化技術,實現具身智能模型與國產算力平臺的深度融合,研制端側具身智能模型運行模組,支持工業制造、生物醫療等場景中的典型機器人操作任務。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專題五、具身智能體操作系統與工具鏈技術
方向1:具身智能體端側模型中間件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針對端側智能體泛化性差和運行效率低的難題,研發操作系統中間件,支持長程任務拆分與技能模型編排、多模型在端側XPU并發調度與高性能推理。實現家政和制造等場景下不少于3種分鐘級任務的智能編排、在國產算力上達成50Hz模型動作輸出。
研究內容:面向復雜長程具身智能任務,研究智能體原子任務切分與模型編排框架,探索端側XPU統一抽象與搶占機制,實現并發模型推理任務的高效實時調度,創新模型-推理框架-端側算力協同設計方法,支持異構XPU協同完成復雜模型高性能推理。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方向2:具身操作在位數據采集技術與系統研制
研究目標:圍繞真實可信數據的高效采集需求,聚焦具身操作在位數據采集系統研發與應用,突破位、力、觸、視多模態數據采集的時間同步與空間對準等關鍵技術,滿足采集運動自由度≥50、力/觸覺精度≤0.5N、整機重量≤0.5kg等性能指標,在時間同步和空間對準性能達到國際領先。
研究內容:研究人體臂/手運動、指尖力/觸多源信息一體化具身感知裝備設計方法,揭示作業任務-人體運動-接觸感知之間的映射規律,探索位、力、觸、視傳感器的時間空間對齊智能策略方法,突破人類真實作業數據的稀缺性與泛化性局限。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方向3:具身智能仿真與數據合成引擎研制
研究目標:針對具身智能現實數據采集成本高、采集難度大等問題,研制具身智能仿真和數據合成引擎,支持高逼真場景構建和多模態具身智能數據的自動化合成。引擎支持基于GPU的并行計算,仿真計算可達1000萬FPS,支撐10種以上精細化操作任務的具身智能模型訓練與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符合物理世界規則的仿真技術與三維場景高效渲染技術,探索基于AI大模型的場景自動構建與操作行為自動生成方法,攻關基于GPU的具身智能高并發仿真計算技術,支撐具身智能體作業任務的自動化數據合成。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300萬。企業牽頭申報時,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法人或非法人組織。
專題六、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與原型驗證
方向1:腔鏡手術機器人自主操作體系構建與驗證
研究目標:圍繞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自主手術臨床需求,構建融合具身智能核心機制的新一代腔鏡手術機器人自主操作體系,實現機器人本體與手術場景的實時物理交互及智能響應,開展不少于5例動物實驗,自主手術動作成功率不低于80%。
研究內容:研究具身智能框架下的多模態感知與動態決策機制,集成聽覺-視覺-觸覺-力覺等環境感知模塊與動作規劃引擎,融合深度強化學習與虛實交互仿真技術,研發“感知-決策-執行”閉環智能系統,完成復雜動態場景下的縫合操作。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申報團隊要求:企業須為本市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注冊人,在申報材料中提供已取得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注冊證。
方向2:面向科學實驗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與驗證
研究目標:面向生化實驗中危險或重復環節的自動化操作需要,研制科學實驗機器人,設計面向實驗設計分析的綜合AI決策引擎,實現生物、醫藥、化學等實驗過程中的操作控制,支持擰閥、推攪、取樣、傾倒等至少8種精細化操作任務,操作成功率不低于90%。
研究內容:研究人類實驗操作的模仿學習映射模型,研發視覺-觸覺-本體覺傳感器融合架構,設計全身協同和自適應柔順控制策略,研制具備精細化操作能力的科學實驗機器人,在科學實驗中開展應用驗證。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3:高泛化具身智能技能鏈構建與系統驗證
研究目標:針對具身機器人技能場景適應性弱、操作泛化水平低等問題,圍繞工業、家政、商業服務、消防救援等多元化場景,研發突破任務遷移瓶頸的具身智能技能鏈,并構建快速部署平臺,支持不少于20種擬人化技能鏈自主執行與秒級切換,在不少于3類場景中完成規模驗證,操作成功率≥90%。
研究內容:研究跨場景自適應技能鏈調用,動態適應場景、規劃技能序列,實現技能模塊化組合與一鍵調用;研制即插即用控制中間件,兼容異構機體與多模態傳感器,保障技能鏈跨實體無縫遷移;研發輕量化端側模型,實現低成本批量技能鏈部署和閉環驗證。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領域三工業軟件與智能制造前沿技術研究與應用
專題七、共性與支撐技術
方向1:高端裝備國產CAD設計制造工藝異構數據融合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面向高端裝備設計系統與制造系統數據一致性構建的挑戰,研究CAD幾何設計模型、制造工藝模型等異構數據融合技術,構建滿足制造公差要求的工藝數據解決方案,典型應用場景制造工藝數據兼容率提升30%,推動高端裝備CAD設計制造工藝數據一致性構建與驗證。
研究內容:研究國產CAD幾何數據與制造工藝數據統一模型定義及轉換技術,研究高端裝備參數化制造工藝設計技術,構建梁、隔框及肋板等典型構件庫,研發國產CAD設計制造工藝數據軟件系統。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資助額度不超過200萬元。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2:面向能源裝備的熱力學仿真CAE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目標:面向能源裝備復雜熱力學仿真需求,聚焦多物理場耦合建模、求解和優化等難題,研制能源裝備不同工況下熱力學性能仿真平臺,支持50種以上設備仿真,優化設計提升產品改造性能≥3%,推動國產CAE軟件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支持熱力學仿真的多物理場耦合建模技術、針對能源裝備多時間尺度和非線性問題的數值求解方法與優化策略,研制高性能求解器,提升大規模熱力學仿真計算能力,在汽輪機、鍋爐、電氣輔機等能源裝備進行驗證。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0萬元。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3:工業時序數據庫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目標:面向工業生產高并發、高通量數據實時采集與應用,研究時序數據高效讀寫與存儲等關鍵技術,形成一套工業時序數據庫軟件,支持≥10000客戶端并發,存儲和查詢超1200萬記錄/秒,實現復雜工業場景生產連續性保障。
研究內容:研究海量異構工業實時數據高效讀寫及分布式存儲、預聚合計算和低延遲查詢等關鍵技術,研發工業時序數據庫,實現海量工業時序數據的高效清洗、特征提取與智能分析,并在鋼鐵等行業開展示范應用。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200萬元。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專題八、場景應用驗證與行業解決方案
方向1:AI驅動的工業過程實時業務協同調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目標:面向工業過程產線優化與設備控制等實時多業務協同要求,研究AI驅動的高性能并發處理技術,研制業務協同實時調控系統,支持超10000業務節點,實現指令毫秒級響應,推動國產化軟件在工業過程中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多模態信息獲取與融合、多源異構業務接入、實時調控與決策技術,形成多業務場景AI驅動的分布式資源調度算法,研制業務大規模協同、精準化控制的調控系統,驅動實現工業全域生產要素的統一管控。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每項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2:高端工程機械AI控制智能體技術研究與應用
研究目標:面向工程機械施工工況多變、建造精度要求高等需求,突破復雜環境下自主規劃決策及多系統耦合控制等難題,研發AI控制智能體,實現以機代人的精細化高效作業模式,在地下交通、市政管網等5個本市重大工程中開展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復雜環境下多模態感知融合技術,研發基于AI的多目標規劃決策大腦和高頻反饋協同控制與優化技術,打造基于多智能體技術的人機協同智能控制系統,實現“感知-決策-控制-反饋”作業閉環,開展工程應用驗證,形成可推廣方案。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方向3:智能調度排程優化求解器研發與應用
研究目標:針對小批量多品種的計劃調度和現場操作依賴人效率低的挑戰,攻克復雜環境下件雜貨多模態數據采集識別,研制多維度多目標優化求解器,提升作業效率不低于10%,助力非標貨物作業無人化,并在件雜貨碼頭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研究基于AI的多貨種多模態感知、多維度多目標優化求解器等技術,構建支持資源動態調度、異常狀態實時預警的智能決策模型,研制一體化智能調度排程系統,實現“物品識別-設備自適應-資源調度”的智能作業。
執行期限:2025年12月1日至2027年11月30日。
經費額度:非定額資助。擬支持不超過1個項目,資助額度不超過500萬元。自籌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2:1。
申報主體要求:本市企業。
二、申報要求
除滿足前述相應條件外,還須遵循以下要求:
1.項目申報單位應當是注冊在本市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具有組織項目實施的相應能力。
2.對于申請人在以往市級財政資金或其他機構(如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項目基礎上提出的新項目,應明確闡述二者的異同、繼承與發展關系。
3.所有申報單位和項目參與人應遵守科研誠信管理要求,項目負責人應承諾所提交材料真實性,申報單位應當對申請人的申請資格負責,并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不得提交有涉密內容的項目申請。
4.申報項目若提出回避專家申請的,須在提交項目可行性方案的同時,上傳由申報單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專家名單與理由。
5.所有申報單位和項目參與人應遵守科技倫理準則。擬開展的科技活動應進行科技倫理風險評估,涉及科技部《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國科發監〔2023〕167號)第二條所列范圍科技活動的,應按要求進行科技倫理審查并提供相應的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材料。
6.已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市科委科技計劃在研項目2項及以上者,不得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
7.項目經費預算編制應當真實、合理,符合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經費管理的有關要求。
三、申報方式
1.項目申報采用網上申報方式,無需送交紙質材料。請申請人通過“上海市科技管理信息系統”(https://svc.stcsm.sh.gov.cn)進入“項目申報”,進行網上填報,由申報單位對填報內容進行網上審核后提交。
【初次填寫】使用“一網通辦”登錄(如尚未注冊賬號,請先轉入“一網通辦”注冊賬號頁面完成注冊),進入申報指南頁面,點擊相應的指南專題,進行項目申報;
【繼續填寫】使用“一網通辦”登錄后,繼續該項目的填報。
2.項目網上填報起始時間為2025年9月15日9:00,校內截止時間為2025年10月7日16:30。
四、評審方式
采用一輪通訊評審方式。
五、立項公示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將向社會公示擬立項項目清單,接受公眾異議。
六、實施管理要求
采用“里程碑”考核方式實施項目管理。
聯系人:縱向管理科
聯系電話:55274272
科技發展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