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數智技術的廣泛應用,出版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從傳統的紙質出版到如今的數字出版,再到未來的數據出版,每一步都離不開生產力的革新與升級。換句話說,出版業的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產物,更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基于此,由上海理工大學牽頭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下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研究(23&ZD218)》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研究:學理與案例》應運而生。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出版業在數智化浪潮下所經歷的深刻變革以及新質生產力在這一變革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并由此形成了本書的基本框架和構想。從最初的資料收集、理論梳理,到案例的篩選與分析,再到最終的成書,每一步都凝聚了我們對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注與理性思考。

《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研究:學理與案例》
作者:張新新 陳少志
出版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9月
《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研究:學理與案例》一書,通過深入研究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本質、發展路徑、未來趨勢等,以期為出版業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努力做到出版理論立足實踐、出版理論服務實踐,主要內容如下:
一、 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本體與價值
該內容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提出新質生產力的三大核心要素: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與新質勞動對象;其次,指出催生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三大關鍵因素:數智技術突破、數據要素配置與出版深度數字化轉型;再次,在提出出版業全要素生產率內涵價值的基礎上,構建“出版科技-要素質量-人力資本”的三維協同策略。
第二部分: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出版業生產力的本質:從“出版+”新業態、“人機協同”新模式、“數據+技術”新動能三方面剖析發展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從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現象入手,分析先進生產力的基本內涵、特征與構成要素,進行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先進生產力本質研究;分析先進生產力的基本內涵、特征與構成要素,聚焦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先進生產力本質研究;從出版創新要素集聚的豐富內涵、面向創新要素集聚的出版新型生產關系邏輯機理、基于創新要素集聚相適配的出版新型生產關系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基于出版供給側的視角,分析“數據要素×出版”,充分發揮出版數據要素乘數效應。
第三部分: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高質量發展,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這屬于出版新質生產力的價值論范疇,從不同側面探討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出版深度融合,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基于新型勞動者視角的融合出版編輯素養提升、基于勞動資料質變的出版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基于勞動意對象質變的數據生產要素價值挖掘”的三維路徑;“新質”理念啟迪、新質改變知識生產方式、生成式AI推動出版深度融合;全要素、全領域、全環節、全主體、全時空賦能全媒體出版傳播體系,推動融合出版的多維發展、破維發展、跨維發展和全維發展;創新,既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出版業創新發展的目標,旨在推動出版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出版運行機制創新、出版要素集聚創新,形成協同創新體系;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從勞動者質變、勞動資料質變、勞動對象質變三個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第四部分: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未來趨勢,包括第十章。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未來趨勢,即從當前的數字出版向更高層次的數據出版邁進。數據出版不僅意味著出版內容的全面數據化,更強調數據的挖掘、分析和應用,通過數據驅動的內容創作、傳播和評估,實現出版業的智能化升級和個性化服務。這一趨勢將推動出版業進一步融入數字經濟大潮,成為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二、 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統一
本書較好地堅持了學術性與普及性的相統一。在學術性方面,從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理論源頭出發,探索和思考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機理、模式與路徑,先后在《中國出版》《中國編輯》《編輯之友》等核心期刊上發表了14篇論文成果,得到了學理性基本保證和學術檢驗。在普及性方面,我們特別注重圖書的可讀性與易懂性,除了增加案例分析,還增加了豐富的圖表與名詞解釋,語言表達也盡量簡潔易懂,使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其在出版業中的應用。
在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業的內在機理時,全書專門設置了“名詞解釋”專欄,用以幫助讀者理解新質生產力相關的術語和概念;全書累計原創了84幅圖片,通過可視化、形象化來表達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范疇和領域;全書共計引用了19個出版社在出版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說明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義。
在探討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催生因素時,選取了國內外多家出版社在數智技術應用、數據要素配置與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出版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最新成果,更揭示了技術創新如何推動出版流程的重塑與商業模式的創新。
在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高質量發展時,選取了多家出版社在內容創新、品牌建設、版權保護等方面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出版業在提升內容質量與傳播效率方面的最新進展,更揭示了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業,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探討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未來趨勢時,我們特別關注了數據出版這一新興領域。通過選取國內外在數據出版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的案例,深入剖析了數據出版的內涵、特點與發展趨勢,為出版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三、 創作歷程回顧
一切始于對出版業現狀的思考與洞察。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出版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我們目睹了無數出版企業在新技術的沖擊下掙扎求生,也見證了少數企業憑借創新思維和技術應用脫穎而出。這促使我們思考兩個問題: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何在?新質生產力又是如何塑造和推動這一行業的?
為了找到答案,我們組織科研團隊進行文獻閱讀、行業報告分析以及實地考察。從國內外知名出版企業的成功案例,到新興的數字出版平臺,每一個案例都試圖從中提煉出共性規律和獨特價值。同時,我們也積極與同行、學者以及技術專家交流,力求從多角度、多層次理解出版業的新質生產力。
在奠定了基礎理論框架和掌握了豐富的素材后,我們分工協作開始了本書的撰寫工作。然而,將復雜的理論概念與生動的實踐案例相結合,并非易事。團隊多次陷入思路的瓶頸,難以找到最佳的表達方式。經過多次各種形式的研討,終于克服了種種困難,逐步完善了書稿。
尤其是在案例選擇上,我們力求做到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反映出版業多元化的現狀。從大型出版集團的戰略轉型,到中小出版社的精細化運營;從數字閱讀平臺的崛起,到傳統書店的創新重生,每一個案例都經過精心挑選和深入剖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全面的視角。
在書稿編輯和校對階段,我們有幸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專業團隊的鼎力支持和幫助。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致入微的編校工作,確保了本書的質量。此外,我們還特別邀請了多位學界、業界專家對書稿進行審閱,他們的寶貴意見極大地提升了書籍的學術價值和實用性。
四、 可繼續探索的學術議題
本書雖然盡可能對出版業新質生產力進行了全面探究和剖析,但是隨著出版業新質生產力日新月異的發展,對于該話題的探討也將會是不斷變化、可以繼續研究的新興議題,我們也特別期待能與大家一起去探索、去發現。
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隨著出版業新質生產力話題的深入探討,將會引領我們不斷思考數字出版與數據出版、科技創新與要素創新、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等一系列深層次的話題。其中,作為出版業新質勞動對象的出版數據要素所帶來的創新將會是革命性、顛覆性的出版產業創新,必將推動著出版業生產要素體系的重構,驅動著出版業由科技創新走向產業創新。
技術融合與模式創新。未來,隨著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出版業將迎來更多可能。技術融合將進一步打破傳統界限,推動內容生產、傳播、消費方式的深刻變革。同時,新的商業模式也將不斷涌現,都將成為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容為王與跨界融合。盡管技術日新月異,但內容始終是出版業的核心。未來,出版企業需更加注重內容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化表達,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跨界融合也將成為趨勢,拓展出版業的價值鏈,創造更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
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出版業還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出版業可持續發展。包括保護知識產權、促進文化多樣性、支持公益事業等方面。通過構建綠色出版體系、推廣數字閱讀、開展公益閱讀活動等舉措,出版業將為社會的全面進步貢獻力量。
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面對未來挑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同樣重要。出版企業應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培養一批既懂出版業務又掌握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中國出版業走向世界大舞臺。
五、 未來展望與期待
隨著數智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出版業的新質生產力將不斷得到釋放與提升。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出版社能夠積極擁抱數智化轉型,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推動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與深度融合發展。
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出版業從業者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積極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通過加強學習與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編輯能力、數據素養與創新能力,為出版業的未來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
此外,我們還希冀更多的政策與資金支持能夠投向出版業的數智化轉型與創新發展。通過加強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推動出版業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與進展。
最后,我們衷心希望《出版業新質生產力研究:學理與案例》能夠為出版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啟示。同時,我們也特別期待與廣大出版業從業者、學者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討出版業的未來發展之路,共同推動出版業的繁榮與發展。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推動出版業的未來發展!
六、 誠摯感謝出版學術共同體的支持
首先,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我們有幸得到了出版期刊學術共同體的諸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首先,本書的前期階段性成果得到了《編輯之友》《出版與印刷》《中國出版》《科技與出版》《中國編輯》《出版廣角》《出版科學》《數字出版研究》以及《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鼎力支持。其中,刊發于《編輯之友》的“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之創新發展——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一文,是出版發表最早并獲得該年度出版學論文被引次數最多的優異成績;《出版與印刷》《中國出版》《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更是開辟專題專欄予以支持,多篇論文成為知網年度高影響力論文。
其次,我們要感謝所有參與本書調研與訪談的出版業專家與學者,他們的寶貴意見與建議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與指導。我們要感謝所有提供案例資料的出版單位與個人,他們的真實經歷與寶貴經驗為本書的案例解析部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依據。同時,特別感謝參與本書創作的各位老師,李平、袁帆、陳昊、王銳、王琦玉,以及給予我們支持與幫助的同事、朋友及家人,他們的關心與鼓勵使我們能夠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本書的撰寫工作。
最后,我們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莊紅權副社長、胡洪濤老師及編輯人員,他們的辛勤付出與專業指導是本書順利出版的關鍵因素。當然,因諸多原因,本書難免有疏漏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讀者與同仁不吝賜教,同時,也特別期待各位專家批評指導!
七、 本書作者簡介
張新新,上海理工大學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全國首批出版專業博士點學科方向帶頭人。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以及ISO/TC46國際標準工作組專家。現任中國畫報協會副會長,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曾榮獲中央宣傳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領軍人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5”重點人才計劃智力援疆創新拓展人才等榮譽。主持制定新聞出版國家標準3項、行業標準4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30 多項,出版《數字出版學》《數字出版技術》《數字出版調治論》《智能出版:現代出版技術原理與應用》等專著教材 15 部,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近年來致力于數字出版、全媒體傳播、智能出版、文化科技融合、文化管理與服務等研究。
陳少志,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吉林省教學名師,2020年度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編輯出版學)首席專家。現任吉林省編輯出版學會會長,吉林省首批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吉林省數字出版研究基地主任,ISO/TC46國際標準工作組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課題、省社科基金項目、省科技廳項目1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4部。曾獲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省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等。近年來,致力于“出版業新質生產力”“出版深度融合”“文化科技創新”等研究。
來源:光明網
原文鏈接:https://share.gmw.cn/meiwen/2025-09/23/content_3830395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