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91干干干_4K全集在线观看

搜索

媒體矩陣

科學網:68所高校、580項成果,這些成果集中亮相工博會

2025-09-26 10 文: 圖: 編輯:董真

9月23~27日,以“工業新質,智造無界”為主題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在上海舉行。

高校展區集中展示推介68所高校精心遴選的58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28所高校以校為單位獨立布展并展示推介,40所高校在集中展示區以實物、視頻、圖片等形式集中展示高校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

同時,高校展區特別推出“創智匯·工博會篇”路演活動,開展9場高校參展項目路演。線上線下專業觀眾參展、地區及企業的技術需求發布儀式、寶山杯大學生創新大賽專場宣講會、系列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簽約儀式等活動也在工博會期間舉行。

據了解,圍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上海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今年的高校展區重點展示能夠體現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賦能產業創新發展的科技成果。

工博覽高校展區現場工博覽高校展區現場

從“0”到“1”原創突破

為打破軌道交通運行控制關鍵技術的國外壟斷,同濟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張雷團隊和卡斯柯信號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研制和開發列車車載設備、軌旁設備、目標控制器和調度系統等產品體系。目前,相關產品已成功應用于28個國家與地區的近100條軌道交通線路,將列車自動運行系統(ATO)自動駕駛參數調整的效率提高了30%,并實現了中國首套全自主化的城軌列控系統整建制出口。

應對衛星電子設備動態散熱瓶頸,上海大學教授張齊賢團隊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基導熱膜及導熱索系列產品,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技術空白,也為我國航天熱管理系統提供了關鍵材料支撐。該材料已應用于多顆衛星,還顯著提升了航天器的熱管理水平,在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5G通信基站、光電集成封裝等民用領域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蘭州大學的展臺上,一個注明“宇宙射線繆子穿越”的小屋格外引人注目。進入小屋后,陣陣水汽襲來,抬頭則有無數紅色射線撲面襲來——這是模擬宇宙射線繆子的穿越效果。蘭州大學教授劉志毅團隊基于宇宙射線中繆子的強穿透特性,自主研發了高精度探測技術,可進行非破壞性檢測,并通過捕捉繆子穿透物體后的軌跡變化生成三維成像。目前,該繆子成像技術已成功應用于西安城墻、麥積山石窟等大型文物內部結構探測。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面向國產高性能處理器設計和模擬集成電路芯片設計等重大需求,復旦大學教授曾璇團隊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AI)的集成電路自動優化方法、基于機器學習的集成電路統計分析方法、基于深度學習的可制造性設計方法以及電路綜合優化技術,為模擬集成電路和數字集成電路的設計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框架和國產工具的支撐。目前,該技術已在上海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和重要半導體企業獲得應用。

隨著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復雜工況下的結構完整性和流動穩定性難題仍亟待攻克。在上海交通大學展臺前,一臺監測設備“緊盯”高速旋轉的航空發動機。這套“多物理場測試診斷系統”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歐陽華團隊研發。這款診斷系統可實現對復雜系統關鍵現象的多維度、全過程觀測與診斷,目前已先后在航發商發與航發燃氣渦輪研究院的兩個型號臺架完成驗證,展現出良好的工程適用性與推廣前景。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則直擊高端制造業焊接質量管控痛點難題。團隊研發的國內首套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激光焊接全過程多模態智能檢測系統,結合了焊接機理和AI模型,能夠實時檢測熔深及表面/內部缺陷,有效解決了精密焊接質量精準控形控性的關鍵瓶頸難題,助力工藝優化和產品質量提升。

助推產業跨越式發展

夏天省電費、冬天不擋暖、無需電源、安裝方便、耐久時間達30年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朱為宏團隊研發的“新一代綠色節能光響應變色玻璃”在展區里一經亮相,就備受關注。“這是一款集智能、節能、環保于一身的高性能創新產品。作為國內首款光致變色玻璃,它在成本上不僅低于美國同類產品,也顯著低于電致變色技術,極具市場競爭力。”朱為宏介紹。

南京大學的“Tri-BioBoost生物集成處理包”也包含了大量創新技術,顯著降低全國市政污水處理廠的綜合運營成本。其中,BARMS技術以特殊載體結合微生物調控菌群,確保系統以長世代周期微生物為主,進而使得剩余污泥量減少30%~50%、CO2排放降低20%以上;脫氮強化劑則含有特異性生物酶,可進一步使碳排放減少95%以上;通過專有菌種破壞污泥結構,微生物調理脫水技術可實現深度脫水。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江小輝團隊的工作,則把氫能直接“變”成電能,還達到了零排放、高效率。團隊結合在高端數控機床領域的核心優勢,進一步優化雙極板設計、升級電堆技術,將裝備制造與產品設計融合,最終形成了高性能雙極板及電堆制造技術。目前,團隊正在讓這項“魔法技術”走進更多產業場景,有望為國產高功率燃料電池的規模化、高質量生產提供保障。

人工智能加速點亮千行百業

近日,上海市黃浦區南京東路和中山東一路交叉口出現了個身穿交管制服的機器人,它頭戴警帽、身披反光背心,用標準的手勢為車流和行人發出指示。在東華大學展臺前,再次出現了這個機器人的身影——由上海公安交管總隊、東華大學、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公安交管機器人。

公安交管機器人公安交管機器人

今年4月,上海體育大學聯合百度AI共同研發了全國首個“非遺武術大模型”,該模型也亮相本屆工博會。該大模型具備技術示范、知識問答、智能帶教、動作糾錯4大核心功能,能夠為武術愛好者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科學化的實時反饋與即時指導。

北京大學的團隊,基于上百萬中醫脈象、舌象等實證實方醫療數據,結合神經網絡學習、深度學習等算法以及柔性傳感芯片與實體機器人技術,打造了一款“中醫智能AI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以為患者提供精準的面診、脈診、舌診、問診等中醫智能診療體驗,并生成精準、專業、全面的中醫健康管理報告。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教授何成團隊研發的智能柔性捆扎機器人,能夠在20秒內捆扎一把掃帚。聚焦棒材自動化捆扎領域的需求,何成團隊近年來開展了系統研發工作,既可以實現對不同直徑鋼筋、鋼管等定長捆扎,還能捆扎秸稈、竹條,同時可實現拖把桿等小型棒材全流程自動捆扎。

積極回應民生關切

支架放進身體里,半年后還要再開一刀取出來,老人小孩哪經得起這么折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張利東團隊的工作,或將改變這個現狀。團隊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款抗菌可降解水凝膠導管支架,可隨組織愈合智能降解,解決了傳統支架降解速度與愈合節奏不匹配的問題,且可覆蓋大部分需要支架治療的醫療場景。

上海師范大學帶來的“水稻導航育種與高產優質稻米選育”項目,將傳統育種周期大幅度縮短,已在多個水稻品種的改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黃學輝介紹,團隊目前已構建了水稻基因致因變異電子圖譜,還開發了水稻分子育種導航系統,新培育的“科優導航1號”等產品已初步完成國家新品種審定流程。

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2025年我國動力蓄電池退役量將突破120萬噸,然而,這一“城市礦山”的開發卻面臨電池型號雜、狀態亂等拆解難題。上海電力大學教授時鵬輝首創“帶電破碎”工藝,可精準分選銅、鋁、正負極材料,處理效率提升40%,同時大幅降低了二噁英排放濃度。

上海電機學院教授陳志敏團隊的低成本毫米波反無人機雷達,一亮相就廣受關注。它“個頭”很小,可放在桌子或者小型車輛上使用,但能力很強,探測距離達8公里,且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針對傳統吊裝作業中存在的慣性擺動問題,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米紅林團隊研發的“基于雙限位雙傳感器的全角度高精度重型龍門吊自旋防擺裝置”項目。該項目可以應用在管道吊裝、港口集裝箱吊裝、鐵軌吊裝上,可提高吊裝作業的安全性。



來源:科學網

原文鏈接: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509/26/WS68d637d3e4b0cb2d1eeddb0e.html


供稿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