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學到化學工程,從材料學到材料工程,每一次‘從理到工’的深刻變革,都是一場場思維與文化的碰撞。”10月16日,上海理工大學校長朱新遠走進《大國制造密碼:工程思維與文化》思政講堂,以《化學工程思維與文化》為主題,為學生們揭示工程學科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擔當。
“生化環材是擇業大坑嗎?這些縈繞在我們心里的問題,通過校長的一堂課,我心里有了答案!校長以深厚學養剖析教育困境,強調化學并非枯燥無用,只要打破學科壁壘,在科學與人文的交融中,我們就能看到化學世界豐富、生動、有情有肉的真實圖景。”2025級出版學院程軼菡如是感慨。
朱新遠授課
課堂上,朱新遠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經緯,將我校的工程教育傳承、工程文化精髓以及“STEM”教育理念融為一體,深刻論證了工程思維不僅是技術之力,更是塑造國家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自信的基石。他巧妙結合個人科研管理經歷與吳蘊初、居里夫人等名人事例,引導學生超越個人得失,將自身發展“嵌入”國家大局,積極投身“卡脖子”技術攻關。
課堂現場
正如化學中的“轉化”思維,物質在特定條件下發生反應,或可合成新物質。學校亦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視為一場深刻的“教育轉化”。
近年來,學校系統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以《大國制造密碼:工程思維與文化》等精品課程作為關鍵“催化劑”,把思政元素作為重要反應成分,精準“注入”專業教學主陣地,有效激發教師挖掘課程文化基因的內生動力,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塑造”的育人轉化。
面向未來,學校將持續優化這一“反應路徑”,構建以“思政實踐第一課”為引領,融合“雙創”課堂、“雙百”調研、“雙融”鍛煉與“雙師”評價的一體化課程實踐體系。以此,將學生置于真實產業的“反應條件”下,充分錘煉其擔當精神與創新能力。
這套特色顯著的工程德育新模式,正如一場成分明確、路徑清晰的“合成反應”,為制造強國持續輸送兼具科學理性與人文溫度的卓越工程師,持續完成新時代所賦予的人才“轉化”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