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定律告訴我們,孤立系統總會走向無序。但紀律和規則,正是我們對抗‘熵增’的力量。” 在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李凌教授的 “工程熱力學” 課堂上,專業公式與人生哲理的碰撞讓學生們眼前一亮;與此同時,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領獎臺上,該院學生手捧獎杯,身旁的指導老師高鵬比學子們更顯激動 —— 這兩個跨越課堂與賽場的生動場景,正是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以多樣化師生共同體建設推動教育變革的縮影。近年來,能動學院以師生共同體為核心載體,將價值引領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依托頂尖師資、科研平臺與創新實踐,在服務 “雙碳” 國家戰略、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中,交出了一份兼具溫度與深度的育人答卷。
?一堂熱力學課,也是一堂人生課?
李凌教授所在的 “能源動力低碳技術” 團隊,是教育部認定的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這門融合人生智慧的 “工程熱力學”,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課,而是學院 “課程 + 共同體” 教育形態的典型樣本。作為團隊骨干,李凌不僅在課堂上把 “雙碳” 戰略、家國情懷 “潤” 入學生心田,課下更是學生眼中的 “大家長”—— 從科研方向的迷茫到生活中的困惑,她總能耐心解答;每周的研究生 “組會” 上,她還會引導學生通過思維碰撞優化科研路徑。?豐碩成果是這種育人模式的最佳佐證:團隊學生屢獲國家獎學金、夏安世獎學金、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榮譽,多名本科生躋身國內外頂尖學府深造。更值得關注的是,團隊與上海電氣、寶山鋼鐵、上海汽輪機廠等行業龍頭深度綁定,圍繞熱力系統能效提升與數字化賦能組建 “產學研用” 協同鏈條,讓學生在真實產業場景中錘煉本領,實現從課堂到崗位的無縫銜接。?
李凌指導學生
論文寫在世界頂刊,成果落在產業一線?
在上海理工大學能源材料科學研究院(IEMS),竇世學、劉化鹍院士領銜的國際頂尖團隊,正上演著科研與產業的 “雙向奔赴”。“我們不僅要發表高質量的論文,更要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這句團隊共識,刻在每一位師生的科研手冊上。定期組會、在線研討不再是單純的學術訓練,而是一場場瞄準產業痛點的 “精準攻關”。2024 年,團隊交出了亮眼成績單:3 篇論文登上《科學》( Science)、《自然》(Nature) 等頂刊,53 篇成果發表于 Nature Index 期刊,每一個數字背后,都藏著可能改變行業格局的技術突破。?“當自己的理論研究登上頂級期刊,親手研發的材料又在新能源企業落地應用,那種從‘書架’到‘貨架’的跨越,讓我讀懂了科研人的使命”,博士研究生張晴的感慨,道出了團隊師生的共同心聲。在這里,青年學子既是攀登科學高峰的探路者,也是推動產業變革的踐行者。兩位院士捐資設立的 “鹍學英才獎勵基金”,更像一座燈塔,激勵著學子勇闖科研 “無人區”、扎根產業 “前沿區”。如今,團隊 46 名博士、125 名碩士,不僅是頂尖論文的創作者,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在能源材料革命浪潮中,既在世界學術舞臺發聲,也把車間廠房寫進論文。
院士團隊研討課題
?“小百合” 綻放,在云端架起師生 “心橋”?
“師兄師姐,你們眼中的導師是什么樣的?” 在“小百合工作室”的B站直播間里,一場“畫導師”活動正傳遞著溫暖。有學生反饋:“看完節目,好像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導師。”這個依托 B 站與網絡電臺搭建的數字平臺,正悄然拉近師生距離,構建起新型師生共同體。?八年來,“小百合” 累計點播超 40 萬人次,從 “師兄師姐‘畫’導師” 的真誠對話,到 “校友帶你身臨其崗” 的職場體驗;從“師生美文共閱讀” 的精神共鳴,到 “考研升學指南” 的精準幫扶 —— 它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打造出學術、發展、文化三大立體化成長空間。秉持 “技術賦能 + 情感聯結” 理念,“小百合” 不僅在校內成為育人品牌,更成為全市推廣的樣板,生動詮釋著數字時代師生關系的重塑與教育溫度的傳遞。?
小百合電臺邀請退休教師講述”大先生“故事
從實驗室到領獎臺,師生“創新合伙人“ 的完美接力
?高鵬老師與學生的“戰友情誼”,是學院科創共同體的生動注腳。作為青年教師代表,他踐行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理念,近五年來帶領學生在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中斬獲特等獎 1 次、一等獎 1 次、二等獎 3 次,在中國制冷空調行業大學生科技競賽中拿下一等獎 3 次,還指導學生獲得三屆全國能源動力類專業百篇優秀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更令人振奮的是,他與本科生共同在中科院一區 TOP 期刊發表論文 3 篇,實現了人才培養 “質”的突破。?“高老師會陪我們反復打磨參賽 PPT,從文獻調研到系統設計,耐心得像并肩作戰的戰友”,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特等獎團隊隊長張寶良的話,道出了學院“創新合伙人”關系的核心。在“政策保障——資源支撐——成果轉化”一體化體系支持下,越來越多像高鵬這樣的師生團隊打破傳統師生界限,在共同攻關中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創造的轉變,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開辟新路徑。
師生在競賽現場合影
?從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言傳身教,到國際頂尖科研平臺的協同攻堅;從 “小百合” 數字平臺的創新互動,到科創賽場的攜手并進 —— 上海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多維師生共同體,正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國家戰略的實踐能力。在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道路上,學院以育人實效彰顯責任擔當,用教育創新書寫著工程教育服務行業發展、賦能國家戰略的時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