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創新工作坊迎來首批學生,“模型制作技法”實踐課程在這里正式開課。作為上理工出版學院面向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專業同學開設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旨在通過模型制作的思路訓練與工具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初步動手制作能力,為后續專業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拉花鋸、軟木鋸、夾具、木工銼……這些以往在課堂上少見的教具,成為激發學生創意興趣的第一道“窗口”,與以往慣常使用的聚氨酯泡沫材料不同,本次課程以“木頭”為主要媒介,引導學生將二維平面設計轉化為三維立體實物。據了解,課堂上專業的木工工具正是得益于新建成的機械藝術博物館創新工作坊,該工作坊于今年9月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在真實場景中實現模型制作與創意落地的全新平臺。
工坊現場
窸窸窣窣的摩擦聲音是這堂課的“主旋律”,學生們佩戴著口罩專注于打磨手中的木質勺子,窗外樹影斑駁與室內“沉浸式”創作的課堂相映成趣,打磨看似簡單,但要控制力度、感知弧度,一連幾小時下來,對手和心都是考驗,一位學生分享道,“但當圖紙在手中漸漸成型,那種真實的成就感,是屏幕上建模無法比擬的?!?br/>
課堂現場
“光有想法還不夠,想法必須接近實際,要能落地才行?!边@一理念貫穿課程始終。在木工實踐環節中,從工具使用、材料特性、加工工藝等基礎知識學起,學生在實際動手打磨中不斷地反思設計合理性,并進行實時優化。任課教師董冰洋表示,“學生要在砂紙與木頭的反復摩擦中感知材料紋理、流線弧度,‘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些看似基礎的訓練,正是未來駕馭復雜產品設計的基石。”
董冰洋在授課
該工作坊依托“上海青少年創新實驗室”——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通過情境化教學,將枯燥的材料與工藝知識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制作體驗。未來,工作坊計劃面向中小學開展技能課程,以木工為載體,推動跨學科融合實踐,讓學生在造物過程中整合數學、物理、材料、美學等多學科知識,實現“做中學、學中創”的教育目標。
“上海青少年創新實驗室”——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
“上海青少年創新實驗室”——上海理工大學機械藝術博物館從大學到中小學的輻射,正是學校構建全鏈條創新實踐體系的一部分,校方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實踐型”創新人才培養的號召,持續為培養具備工程素養、系統思維與創造力的新時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