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海理工大學召開“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研討會”,發布“光聚上理”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行動計劃,標志著試點工作進入全面建設新階段。
本次會議以“推進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培養制造強國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為主題,特邀思政與智能制造領域學者、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出席會議,學校黨政領導班子、職能部處及學院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專業教師及全體輔導員參加會議。會議通過主論壇、分論壇等形式開展,以多層次、高質量的對話,凝聚共識、分享經驗,共同擘畫新時代理工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藍圖。校黨委副書記賀莉主持主論壇活動。
研討會主論壇現場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顧紅亮在講話中指出,上海理工大學承擔“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上海試點高校”的重要任務,走在了全市高校前列,希望學校能為試點工作提供更多的“上理經驗”。他提出改革工作要加強三個方面:一是要注重創新突破,圍繞思政工作中的難點與堵點,形成機制化、制度化、項目化的標志性成果。第二,要注重協同育人,充分借鑒上海思政改革創新的成熟經驗——“開門辦思政”,以重點行業領域為切入點,構建育人共同體,探索實踐育人新范式。第三,要注重品牌打造,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與優勢,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育人品牌,為教育強市建設貢獻力量。
校黨委書記王凌宇在講話中強調,要緊抓教育改革試點機遇,系統規劃、真抓實干。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研究和構建具有上理工特色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他提出三點要求:第一,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著力打造育人共同體、優化“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完善校企聯合培養育人機制。第二,扎實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科學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思政實踐課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以“一個專題、三個課堂”方式提升思政育人實效,建立“大思政課”一體協作體。第三,強化系統觀念,以創新工作機制為保障,以完善評價體系為牽引,構建多維并進、多方協同、多元融合的立德樹人新格局。
“光聚上理”,照亮卓越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新征程
主會場上,學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劉德強正式發布《“光聚上理”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行動計劃》,以“成為光”黨建引領計劃、“追尋光”思政強基計劃、“傳承光”文化浸潤計劃、“鍛造光”實踐淬煉計劃、“匯聚光”協同護航計劃、“智創光”數智賦能計劃等六大計劃,共同構筑一個從“光源匯聚”到“光芒綻放”的完整育人生態系統,讓這一道道光芒匯聚成清晰的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行動藍圖。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趙寧與副校長張眾共同為“光聚上理”六大行動計劃的牽頭單位負責人頒發任務書,標志著學校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從藍圖規劃邁入全員聚力、落地攻堅的新階段。
集智聚力共話發展,“人工智能”賦能思政金課
在主旨報告環節,三位專家圍繞大會主題分享各自領域的前沿思考與實踐經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巖深入闡釋了如何“構建理工科院校思政育人新格局”,結合理工科院校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瓶頸與挑戰,提供“打破學科壁壘,實現價值、知識、能力三位一體育人路徑”的實踐建議。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研發主管、電液室主任馬琛俊,結合產業實踐與校企合作經驗,分享了“‘李斌精神’融入新時代理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上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盧嵐教授則聚焦“AI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場景重塑與育人質量檢測”,展現出AI可通過構建沉浸式、互動式數字場景實現精準育人的未來圖景,讓思政理論可感可知。
“大家好,我是機器人‘學霸01’。”隨后,在機器智能研究院研發的人形機器人的引導下,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金課《大國制造密碼:工程思維與文化》拉開序幕。這不僅是技術展示,更是學校探索“具身AI賦能思政教育”的創新實踐。該課程立足國家戰略與工程教育前沿,巧妙融合工程思維與價值引領,以一個專題融合“三種視角”:教師侯運峰講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攀登,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史玉闡釋思想理論的感召與引領,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馬天一與學生團隊分享實踐過程的歷練與成長。這種“隊伍融合、課程融合、資源融合、產教融合”的模式,生動演繹了學校打造“隨產而動”的工程德育范式,為“理工科大學如何上好思政課”提供了上理方案。
“學霸01”介紹思政金課
師生團隊以實踐創新為專題講授思政金課
聚焦關鍵議題,共研育人精密解法
下午,三場分論壇聚焦立德樹人實踐中的關鍵議題,展開了更為深入的交流研討。
分論壇一以“守正創新推動理工科院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為主題,匯聚了兄弟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資深專家與智能制造等行業代表,聚焦推動思政課從“知識傳授”向“價值塑造與能力鍛造”的深層轉變,展開了一場富有建設性的研討交流。論壇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金瑤梅主持。會上,與會嘉賓圍繞“校企協同構建‘課程思政’新路徑”、“AI+HI(人工智能+人類智能)育人新范式”、“數字化賦能教學變革”、“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以及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等關鍵議題進行了深入對話。
分論壇二圍繞“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機制建設”議題,匯聚多元視角,共同構建了一場跨界對話。論壇由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盛春主持,邀請高校、紅色場館、教育部門、中小學及社會宣講團等多方專家代表參會。與會嘉賓圍繞紅色資源如何有效貫通各學段展開深度研討,分享了從“紅色校史育人功能的挖掘與轉化”“運用AI技術打造沉浸式思政課堂”“‘五老’在紅色文化育人中的作用發揮”到“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體化的實踐探索”“城市如何變身育人課堂”等一系列創新實踐,為構建層次分明、有機銜接的一體化育人機制貢獻了多元的地方經驗與實施路徑。
分論壇三聚焦“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賦能學生成長成才”主線,邀請企業行業校友、校內各職能部門代表及全體輔導員,圍繞高質量就業視角下推進“招培就”一體聯動、AI賦能學生工作高質量發展、系統推進輔導員隊伍建設、學生工作結構化改革與功能性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1+X+N”思政協同育人隊伍建設等六大議題碰撞思想,為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質量育人生態集智聚力。本論壇由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劉德強主持。會上,正式發布“輔導員AI助手”,成立“思政領航基金”。
分論壇上,上海市教委德育處處長朱敏強調,當前上海正承擔國家新一輪教育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必須推動學生思政工作從“基本保障”向“提質增效”轉型,從“單一推進”向“系統協同”升級,統籌推進育人體系的改革,上海理工大學應當結合學校辦學特色與人才培養定位,在思政工作中做到把握育人方向、構建工作體系、聚焦改革創新。
校長朱新遠表示,學工隊伍是面向學生一線的“神經末梢”,需準確把握自身在教育綜合改革全局中的定位與使命,發揮“貫通聯動”的樞紐作用、“賦能成長”的支撐作用、“開放協同”的橋梁作用,在“實”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主動融入、積極作為。
校黨委書記王凌宇指出,學生思政條線要學會“跳出學生思政工作看思政工作”,也要學會“跳出思政工作看人才培養工作”,做到:聚焦主責主業、聚力協同融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選優配強,以主人翁精神參與、支持、推動學校教育綜合改革。
本次研討會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碰撞,更是一次堅定的改革動員。通過主論壇與分論壇的緊密銜接,從頂層藍圖的任務發布到關鍵路徑的深入研討,學校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的施工圖已然繪就。學校以本次研討會為起點,將改革共識轉化為扎實行動,努力照亮卓越工程創新人才的成長之路,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上理方案”。
來源:東方網
原文鏈接:https://nw.eastday.com/self/yw/20251114/1a30b4e5fe0e442c8ac66e18b9553c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