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是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是驅動學術創新的重要力量。11月20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徐峰教授應邀走進上理工,走進“BME創新發展系列講堂”,作題為《AI賦能學科交叉創新與轉化》的專題報告。上海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學科辦主任崔國民,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方亞鵬等校內外專家,以及學生代表參加活動,報告由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胥義教授主持。
崔國民在致辭中對徐峰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高度評價了他在生物醫學工程交叉領域的卓越貢獻,并感謝西安交通大學對上海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幫助。他強調,推動理工醫深度融合是響應國家科技戰略、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上海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在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微創與介入醫學工程及康復工程等方向具有鮮明的特色,期待通過此次交流進一步激發醫工交叉的創新活力。
徐峰教授以“醫學創新與轉化新紀元:理工醫融合”開場,并結合自身在哈佛醫學院/MIT的科研經歷及BEBC團隊的前沿實踐,深入剖析了當前醫學創新中跨尺度信息整合、多重生物醫學數據處理所面臨的技術挑戰與科學問題。同時分享了其團隊在“力醫學(MechanoMedicine)”領域的戰略布局與突破性成果,涵蓋生物力學、力診斷學、力治療學等多個維度,并重點介紹了AI在活細胞動態表征、可穿戴診療設備、生物材料設計等方面的賦能作用。他強調,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科研范式,推動學科交叉從“想法”走向“實踐”,但也提醒需警惕數據偏見與學術誠信風險,倡導構建“AI+建制化團隊”的新型科研體系。
正如方亞鵬在總結所說,建制化的多學科交叉團隊是推動科技攻關和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徐峰教授通過Wyss研究所、BEBC等國內外典型案例,展示了從理論創新到臨床轉化的完整路徑,值得全院師生學習和深入思考。
兩個小時的精彩報告,讓與會師生意猶未盡。互動環節圍繞跨學科團隊建設、醫工融合課程體系、AI在臨床中的應用前景等問題與徐峰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現場反響熱烈。
嘉賓發言
合影留念
【延伸閱讀】
徐峰,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醫學部副主任(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劍橋大學博士、哈佛醫學院/MIT 博士后/研究員,生物醫學信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任,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副主任,仿生工程與生物力學研究所(BEBC)主任。出版4本專著、發表350余篇論文、獲得10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成果被引用40000余次,H=106;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獲“中國力學青年科技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等榮譽,作為負責人獲得“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團隊獎”。入選“科睿唯安高被科學家(交叉學科)”“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和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連續三年雙榜排名全球前50)。培養國家級人才2人/青年人才7人、省部級人才20人,10余人在牛津等國際名校任教,20余人任三甲醫院管理骨干,獲首屆“卓越青年研究生導師獎勵基金”。








